活着的意义

我喜欢忙碌的生活,
喜欢纷繁复杂的事务逻辑,
喜欢在站在后台注视舞台上精彩节目的感觉,
喜欢忙碌之后的解脱。

我喜欢闲适的生活,
喜欢每个地方短暂的停留,
喜欢冰冷的山脚下捧着一小杯热咖啡的感觉,
喜欢山顶之上的征服。

我还应该找个人间仙境,
开个酒吧和旅馆,
每年去过上几个月,
只为了结识同样喜欢那里的人。

我应该在最喧闹的地方,
开一家安静的书吧,
里面有安静的音乐和奇怪的书,
让浮躁的人们学会安静和思考。

我应该有一双结实的鞋,
可以让我不停地行走……

上面的这段话,其实是我在不是很久的以前说的,只是我不记得了。那是一种状态,我不知道我是否就是为了这些而生活,或是另有更重要的东西值得我去珍惜。直到有人拿着这段话这段话来找我,我依然在想这是哪位同志说的啊,说出了跟我如此志同道合的肺腑之言。直到我在自己以前的文章中确凿地找到了这段话,我才记起来原来这话的确是我说的,估计那位朋友一定无法想象,大抵会认为是我从哪里随便粘来的,所以没有了印象。

我不知道只是我健忘,还是人们大多也都如此。尽管健忘,但我却是一个非常怀旧的人,这貌似有些讽刺。不过从每次搬家时的行李规模,就可以看出个大概程度了。搬家最大的乐趣,莫过于你会发现很多很久未见的东西。那些东西,自从上一次尘封以来,你已经不记得它们在哪,甚至不知道它们还在不在。再次相遇,只短暂一瞥,会心一笑,往往又立刻进入了下一轮的尘封。那些东西就是存在的,无论怎样,那些东西总会在某些时刻浮出来的,提示给健忘的人们,拥有的确一直存在。

生命中太多的问题都找不到答案,比如活着的意义。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那句话:“活着到底有什么意思?不如死了算了。”。我认为世界上有三种人:一种是对这个问题已经有答案的人;第二种是没有答案,但是他们也根本不问不思考这个问题,不需要答案的人;第三种是没有答案,但是一直在寻找答案,已经困惑了N久的人。我应该算是第三种人了。

这个问题当然会困扰很多人,孙心圣就是其中之一。1983年时的他因为一次玩枪走火受伤,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工作是为了吃饭,吃饭是为了活着,可活着又是为了什么呢?”,并且面对死亡,生命是如此脆弱和难以捉摸。也正是这个痛苦、梦魇般的问题紧紧缠绕着他,让他绕进了死胡同,无法解答。于是两年后的1985年,他开始迈出他的第一步,希望在行走中找到答案,这一走,便是20年。不清楚如今他是否找到了答案,不过至少,他在迷茫中找到了某种确信,使他能够在《无轨旅程》中表达出:

远方无垠。无论我走多久,无论我走多快,远方离我总是同样的遥远。我的人生早已铺就一条永远迢遥的路,面对那个永远用幸福的海市蜃楼来安慰眼睛的远方,我的眼睛颤动着灵光。我分明看到,一个自由的生命正在流逝的日子里缓缓浮起,即便有一天,我突然倒在远方的大地上,那也没有什么,因为自由的意志和生命的真谛总是不会完结的。

当然,不用担心我也会效仿这种方式去探求答案。事关生命的意义,这是个大问题。

我们为了什么而活着,死亡对于我们又意味着什么?是解脱,还是逃避?

人们的占有欲很多时候是不理智、不讲道理的。那些东西,被尘封的时候,没人在意,甚至被完全忘记;然而一旦被拿走,拥有者的下意识反应是抢夺,无论这是否有意义。

失去的东西永远是最好的,这其实是因为只有在失去的时候你才会去认真地思考存在的意义,而这种思考在拥有时很难取得真实的结果,时常会被各种因素所蒙蔽。但有的时候,问题的本质不在于拥有,而是在于需求与匹配。

人终究是会变的吗?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可能,我是健忘的,但我更是执着的。

夏伯渝:梦想的一生

你的梦想是什么?

如果你不幸失去了双脚,你的生命将如何度过?

如果你又不幸得了癌症,你的生活会怎样继续,你的梦想呢?

 

1975年,对夏伯渝来说,是他生命中的一个重大的转折点。

此前一年,他只是一家机床铸造工厂里面的一名普通工人,因为体育表现突出,被选拔到国家登山队。经过在北京的集训后,他参加了当年那场伟大的攀登。这是他第一次登山,他们登的那座山叫珠穆朗玛峰,那年,他24岁。

夏伯渝

1960年,中国有3名登山队员首登珠峰,但是由于是在凌晨4点多登顶,没有留下影像资料,所以很多国家不承认。因此,1975年的这次攀登,是有着重要的政治意义的。

当时,夏伯渝被分到了突击队,专门负责突击顶峰。第一次突击,在7500米的风口遭遇大风,被迫下撤。第二次突击,在8600米突击营遭遇恶劣天气,被困两天三夜无法继续前进,所有食物、氧气和燃料都已耗光,再次被迫下撤。

下撤过程中,与他结组的一名藏族队员因体力透支,中途休息时不慎将背包掉到山崖下。在7600米过夜的那个晚上,夏伯渝看那个藏族队员因为丢了睡袋在角落里浑身发抖,便把自己的睡袋让给了他。在零下25度的严寒和严重缺氧的高山环境下,这位外号叫“火神爷”的夏伯渝居然在没有睡袋的情况下睡着了。

第二天,一路回到6500米营地,一切都很顺利。只是晚上睡觉的时候,夏伯渝发现自己的鞋无论如何也脱不下来了。几个人帮他把鞋子锯开以后,他才发现自己的脚已经完全没有知觉了。

几个月以后,夏伯渝的被迫进行了截肢手术,这个最以自己的脚而自豪的人,从此失去了双脚。

当然,中国登山队那一年再攀珠峰最终还是成功了。那次攀登,有人失去了鼻子,有人失去了耳朵,有人失去了双脚,也有人失去了生命。成功登顶的只有9个人,这里面没有夏伯渝的名字。

此后,由于伤口产生了癌变,夏伯渝不得不接受多次的手术和化疗。

但是,即便如此,夏伯渝的梦想依然没有改变。

夏伯渝

他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坚持参加体育锻炼,在各种残疾人运动会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尽管失去了双脚,但他始终怀有梦想:“有朝一日,定要重新登上珠穆朗玛峰。”为此,夏伯渝制定了重返珠穆朗玛峰的锻炼计划。

夏伯渝

33年后,他终于接近梦想了!双脚套上假肢的年近六旬的夏伯渝老人参加了“珠峰志愿者行动”,重返阔别33年的珠穆朗玛峰,登上珠峰大本营,为奥运火炬珠峰传递活动加油助威。

仔仔细细地叙述了这么多,其实是想说说关于四川汶川的地震。

这次地震中无论是身体上或是精神上很多人都受到了严重的伤害,希望大家能在这个故事中寻找到生活的力量,能早日从伤害的阴影中走出来,坚强地活下去。

像温总理对孩子们说的:“既然你们幸运地活下来,就好好地活下去。”

这场灾难不意味着一切的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让我们擦干泪水昂起头,迎接新的生活。

只要我们活一天,就要为理想去奋斗一天。

“终端销售”很强大

这次回家,由于各种原因短时间内跑了三次药店,去的都是小区附近的“××大药房”,而这三次买药的经历让我觉得很有意思。虽名为“大药房”,但其实这家药店并不太大,应该属于中小型药店吧,一圈柜台式的,而不是“超市货架”式的,工作人员算是挺多的,大概有7-8个,印象中南京同等大小的“海王星辰”药店应该只有3-4个人吧。

第一次,我买治咽炎的药。一进门,柜台后面的4-5个售货员同时整齐地向我打招呼,问我买什么,还是挺热情的,虽然有点别扭。我明确地报出了一种药的名字,售货员对我说:“如果你以前一直吃这个药,觉得还行,那就买吧。没吃过的话,建议你吃另外几种,效果比这个好。”说着,又拿出了其他几种药,强力推荐,不过那些药我从来没听说过,价格也贵了些。我比较了一下,还是决定买原来的那个药,售货员立马不说话了,很不高兴。

第二次,我买皮炎平软膏。一进门,迎面而来售货员依然是整齐地问候声,这一次我已经有些习惯了。我说要买“三九皮炎平”,售货员马上说:“三九皮炎平有激素,而且涂上患处好了以后还会复发,推荐你用另一种药,没有激素,还能根治。”说着,又拿出其他药给我强力推荐,说得我有些不耐烦,我坚持买“三九”,售货员不说话,给我开单子。

第三次,我买促肠胃消化的药。这一次我知道恐怕前两次的经历不是偶然,于是我故意做了一个试验。整齐的问候声之后,我说有“健胃消食片”吗,而没有确切地说买“江中健胃消食片”。售货员马上应声说有,从柜台里拿出一盒药,的确是“健胃消食片”,但不是“江中”的,我不禁暗自一笑。我又说没有“江中”牌的吗,售货员没说话,但很不情愿地从柜台里拿出一盒“江中”牌的,这次我没有给她继续推销的机会,直接买掉了走人了。

当然,我要首先声明,我并没有只认名牌药品,鄙视无名药品的意思。我不懂药,对它们的药效与性价比也无从评价。

我不知道专业的销售领域对这种销售行为如何定义,我索性称之为“终端销售”,在商品销售的众多环节之中,在与用户最后面对面之时,用户掏钱之前的那一霎那,改变用户的购买行为。

分析其原因,恐怕也不难。

  • 非著名品牌的药品,其中可能也有些非主流品牌或地区性品牌的药品。既然是“非著名”,基本上可以说明广告投入相对较少,可能是由于厂家实力或经营策略等因素造成的。而节省下来的广告成本,完全可以使厂商为药品零售商提供更多的利润空间,俗话就是卖这些药可以使零售商得到更多的回扣。而这也正刺激了药品零售商对该药品积极的销售行为,确保了药品销售数量,保证了药品厂商的利益,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
  • 名牌药品,其药品价格自然被广告成本占据很大一块。药品零售商的利润相对较低,导致其主观上对药品销售的相对惰性。然而由于名牌药品在用户群体中的品牌效应,使得它同样也可以确保自己的销售量,保证厂商的利益。

貌似这是一个有机的平衡,但这种模式似乎还是隐含着许多问题,尤其是对于药品销售。

  • 药品销售人员,可以导购,但没有资格“开药”。药品里面普通的售货员(不是“驻店医师”),大多没有专业的医药知识,他们凭借什么对不同药品进行比较和判断。他们在没有询问病况的情况下,说一种药的效果比另一种更好,你的评判标准是什么;说一种药有副作用另一种没有,你的数据来源是哪里;说用一种药后会复发而另一种不会,你的病例是什么;说一种药有激素而另一种没有,你是怎样证明的?我觉得作为一个理智的用户,应该认为这些说法“完全没有科学依据”(引自土摩托口头禅)。即便是驻店医师或者是医生推荐药品,在有利益关系的情况下,也难免一定会按照“科学依据”办事。
  • 这种“非科学”的药品推荐,对很大群体的购买行为的影响很大,比如说老人群体。老人群体有着对健康异=常关注,对于某些事物没有明确判断的特点。你说这个药有副作用,他们马上躲得远远的(没有贬义),你说那个药很有效,他们自己就传开了,很多通过口口相传骗人的假药,就是利用老人群体的这些特点达到目的的。
  • 药品这种特殊的商品,绝大多数不具备专业的医药知识从本质上辨别它,可能更多的判断来自于对于品牌的认知或是民间的口碑。相信没有人买到一种被售货员说有很恶劣副作用的药以后,心里会很舒服,无论药品本身到底怎样。

这样问题就来了,你到底要相信谁?

名牌药品不一定就好,不是那么多曾经全国人都知道的药最后都曝光成“假药”了吗?
医生和药店推荐的不一定就好,那是和他们的利益挂钩的事情。
从来没听说过的药,买回来,您就那么放心吗?
那么,作为一个普通人,对于药品的评价结论应该从什么渠道获得呢?
如果不是来自于利益驱动下的推荐,那么我们到底应该从哪里获取相对公正客观的药品信息呢?

惠子

惠子是一个人。

全国人民的表哥写了一篇关于惠子的文章,于是全国人民都知道惠子了。

三表哥的这篇文章,文笔上没的说,感情上也相当到位了,也是感人肺腑了。

惠子来南京7年,在电台做DJ,主持午夜节目《惠声惠色》,每天午夜为听众们解开心扉,每天点亮城市,常年过着颠倒的生活。

惠子得了抑郁症,很严重,要用大量的药物控制,严重的失眠……

虽然在南京,但是惠子的节目我并没听过,不过她让我想起了张艺,也是在南京电台的DJ,也是主持午夜节目——《都市夜归人》。

大学的时候,封闭管理,我的内心中曾经一度充满了强烈的与外界交流与了解的渴望。世界不只在围墙之内,看报纸、听广播是非常重要的了解途径,所以尽管原则上禁止,但是几乎每个人手里都有一个小收音机。每天晚上熄灯以后,躲过检查,蒙在被子里面偷偷地听广播。这个时段,都是午夜节目了,除去那些求医问药、心理咨询的节目,后来大家发现了《都市夜归人》。

只是一些音乐,一些电影录音,心情,聊天,每天不同的栏目,不同的话题,可以让人静静地听,很简单,却让我看到了一种生活,知道了一些人、一些事、一些方式的存在,这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很重要。

直到现在,虽然很少听收音机了,但是需要心情平静的时候,还是会把张艺出的一张都市夜归人的CD拿出来听,一听,便静下来了。

张艺也是曾经一度重病(不知道是不是忧郁症),曾经难以坚持,曾经无法忍受,曾经要离开,经历种种磨难,不过,最终值得庆幸的是她还是坚持到了现在。或许做夜间节目都会这样吧,对身体损害,为别人解开心结,自己的心却无处安放了。

看了惠子的Blog——《自虐狂的自虐日记》,看到了抑郁对她的折磨,挺令人心痛的。有机会,可以听听她的节目。

夜惠网站:http://www.nighthui.com/

惠声惠色西祠版:http://www.xici.net/b154909/

大连的《后天》

前两年的电影《后天》,片中北半球因温室效应引起冰山融化,地球进入第二冰河期,龙卷风、海啸、地震在全球肆虐,整个纽约陷入冰河的包围中。

如今这种景象似乎不再是毫无可能,环境破坏导致的气候变化,正逐渐显现出这样的苗头。

昨晚的大连,很恐怖。大风所带来的停水停电停煤气,让整个城市几乎进入半瘫痪。今天学校也停课了。飞机晚点火车晚点快轨停运客运停运港船停开,高速关闭,似乎这已经跟我们想像中的情景接近了。街头被吹倒的广告牌树木,不禁让我们心有余悸。

网友丛女士住在太原街,她反映,昨日晚上下班回家走在楼头风口处,一股大风将她吹起,脚下又是冰雪,她随风滑出去两米远,幸亏被马栏河桥挡住,如果没有这座桥,她将整个人被风吹进马栏河,后果不堪设想。

住在理工大学附近文萃街上的电视台王先生说,早上,他楼下有整扇的木质窗框连同玻璃,被风吹到楼下,碎玻璃满地。记者也在不少楼下看到被风吹落的玻璃。如果玻璃脱落时正有人路过,无疑是天上掉下来的“暗器”。

相关新闻请看这里

今晚据说又停了一会儿电,蜡烛一块钱一根了。

文字与生活

网络上,有时可以在文字之间追踪一个人,了解一个人,了解一个人的生活,了解一个人的习惯。

知道在某个地方,有着以如此方式生活着的人,也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情。

总是有这样的好奇心,探个究竟,但结果不只是好奇心的满足吧。

生活的状态,本身就是一种意义。

不同的文字,代表着不同的生活轨迹,而当字里行间,这些陌生的文字关联在一起,便成了生活轨迹的交汇,才有了众多的故事。

这些陌生人真实而确切的故事,有时不禁令人感慨万千。

交叉过后,又各自奔向自己的方向,交叉而又分开,这才是世上人的网络。

网络上的文字也是如此,随着各自的生活,向前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