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波复出

反波消失了一阵子,最近又复出了。

他们两个应该是中国播客的最先锋了,时间早,水平高,内容精。

《人民大会谈》、《超级难说》这些栏目选题非常精心,充分发挥了网络自由的优势,说了一些普通电台不好说的话题。

danwei.org最新分出来一个danwei.tv专做视频的节目,本期采访的就是平客飞猪,当中他们介绍了反波的历史。

Jeremy Goldkorn戴个黄色的安全帽,好像外国的哪个喜剧演员,他的中文说得的确很可以,不知道到底是干什么的,有这么多花花肠子。

不过我觉得真正有意思的是,这是一个视频播客采访音频播客的事件,回头他们再回访一下,两种网络媒体交锋一下。

如今视频这么火了,音频到底还有多少的市场空间?

我听得少,不太了解,不过感觉多数人还是通过iTunes和iPod在听节目吧。

视频的火爆,在中国,主要是源自于纯娱乐性内容的火爆。事实上,对真正内容性节目的挖掘远远不够。

中国的“反波”还是太少了。到底由谁来提供内容,个人到底能走多远,不好说。

桌面、网瘫

来了兴致,随手涂两笔,当做桌面。

今天南京的太阳相当好,不记得上一次见到这么大的太阳是多久之前了。

Flickr竟然当掉了,不知道什么原因,检修?

这两天台湾一地震,光缆一断掉,MSN也上不去了,好多国外网站也上不去了,很多人没了魂。

一地震,这才发现原来大陆的网络大门是让台湾守着的,真是讽刺,这要是打起仗来,人家随手就把你网络断了,连炸都不用,太方便了。

一断网,很多人伸着脖子叫嚷着,这日子怎么过呀,就跟刚断奶的孩子整天闹一个道理,其实,本质上没什么,死不了活不了,只是习惯这东西太恐怖了。习惯了,然后突然消失了,这最让人受不了,不管什么东西,好的坏的,一上瘾就早晚是个事。如果每天早晨上班的路上都要看个报纸,突然有一天没有了,总会觉得空得慌,别管这报纸多烂。

所以,突然想到,如果能营造出个用户习惯,这钱倒肯定是不愁赚的了。就像很多人一打开电脑,先上QQ、MSN,这就是习惯。然而,对于用户来讲,这多么恐怖啊,一旦哪一天QQ突然说一条消息一毛钱(当然,这目前不太现实),你还别嫌贵,这还是双向收费的。可以想象的是到时候肯定会有无数人出来骂,也会有很多人出逃,搬迁到其它免费的东西上去,但是,让如此多的用户同时改变习惯,这实在是太困难的事了。

所以结论是,所有的依赖,要理智,所有的习惯,不要绝对,不过,这个挺难的。

可以肯定的是,如果现在Google倒闭了,我可能要哭上几天几夜了,光Gmail里将近2G的邮件,用Outlook往硬盘里备份也来不及呀。只有祈求Google大旗永不倒了。再比如说,现在Flickr上不去,我就不知道,我这张图片该往哪传了,如果永远都上不去了,我那上面的800多张照片我找谁要去呢。数据备份,的确得想个办法。现在不是已经出现了给Blog备份的服务了吗,可是如果这个备份的服务当掉了又该怎么办呢?即便备份了也未必能解决问题,留言能备份吗?TrackBack能备份吗?人气能备份吗?所以现在经常会看到很多Blogger即便被老东家折磨得不像人样了,尽管嘴上骂骂咧咧说着要搬家,,可是很多最后还是忍辱吞声,继续受虐待,不是不想搬,而是想要完完整整地把Blog搬走实在是太难了。很多忍无可忍的最后的确搬走了,可是这搬的过程无不例外的辛酸凄惨(我所指的是比较专业、比较有名的博)。很多人担心自己的Blog不稳定,把RSS用FeedBurner烧录了再发布,充分相信人家。人家也基本没辜负信任,功能也加了不少,可是这网络时不时地抽个疯,这服务一旦异常个一两天,你就会看到一大片一大片的用户都倒下了,哭得死去活来的,没办法。

其实,我们的用户才是最可爱的人,他们不怕打不怕骂,不把他逼到绝路上他是不会走的,而且还会抱着你的裤腿哭着让你对他好一点。

[转]Blog Network-网络媒体杀手

放假还没多久,就感觉这世界变化快得发紫。

虽然之前见过Blog Network的形态,但却也没有很深入的认识。不过仔细想来也的确有道理,个人的Blog太过个性化,这一方面是好事,但反过来在读者需要获取相关方面的专门信息时却是一个障碍。

个人Blog大多是相当于随意命题作文,读者一般只是从不确定话题中了解作者的思想或者说成是目的性较弱地摄取相对广泛范围的信息。而Blog Network相当于大家共同写规定命题的作文,话题明确,读者群明确,而由于维护者是一个群体,在组织良好的情况下,这种形式所提供的的信息往往更有价值,更能表现出专业方向上的普遍意识,但是,如此也迫使了团队中的个体必须按集体规则表达思想,无形中束缚了作为个体的个性展现。

我觉得Blog Network可能会提供更为专业、更为权威的某一领域信息,为明确的读者群提供更好的服务。不过目前纵观国内,还没有一个让人兴奋的Blog Network冒头,可能正如大家说的那样,中国的Blog牛人太少,或者是中国写Blog的牛人太少。

下面是转自SayOnly的一篇文章,比较全面地介绍了Blog Network,很不错。

JoyChan是负责Postshow的编辑(blogku media总监?),在GTalk上告诉我blog network的讨论最近很火,还发了一封mail给我说,”怂恿sayonly大虾帮火一下圈子里对blog network的讨论”,我回复说了影响力有限,似乎没有多大帮助。这基本是个拒绝,一则因为我blog的读者非常小众,一个小圈子,没什么好影响的;二则是因为Joy预期太高,结果可能是比直接拒绝更加失望。
不过最终决定多嘴两句,是源于一个朋友说,因为过多担心可能走向歧路的未来,你甚至错过了走向正途的机会,说得时候,天空一个炸雷,周围两个小区的车上警告的声音,都响了起来。朋友这话放在本文的语境,也许并不是很明白,但是,一直看我blog的朋友们都知道,就像说web2.0、移动网络,我都只是点到为止,不再坚持,前两天zheng在wealink里面转了一个反驳“web2.0是一场游戏”的公告,我和zheng的不同反应,就显示出我和zheng的最大差距,就在于“坚持”二字。所以,这话于我,基本的效果,跟当时雷响的情况也不远了。

Blog network相关最近发生了很多事情,包括HUNG加入CW,并在国内为CW扩充势力;博客士接手witaoIvy加入Blogku,如果还算上鲜花村牛博网,也算风起云涌。虽然离真正的网络媒体杀手还相差甚远,至少也算有很多人在努力。Joy给我的信中转来了很多链接,都是与之相关的讨论。我简单列举在下面。

1,什么是blog network?

iyee-blog network简单介绍

简单的说,就是blog群体。可能是松散的,如9rules是一些web设计者组成的network;也可以是很严格的,像gawker,nick denton旗下的一系列blog;可以像cw一样广泛建立不同领域的新blog,也可以像FM一样网络业界最牛的一批blogger,打包个大玩艺儿去拿投资,要买下fm的广告权,肯定比google买myspace的广告权的9亿美元稍微贵那么一点点吧。blog network可能是一个blog广受欢迎后发展起来的,例如,TechCrunch发展成CrunchNetwork,前两天甚至挖了gawker旗下的Gizmodo,成立CrunchGear栏目。

一般来讲,有影响的单个Blog都会在其方向上精耕细作,所以会非常专业、非常深入。例如选题是汽车,就专门是汽车,选题是健康,就专门是健康。在单个题材上总能诞生非常有影响的blogger,在国外,这些blogger的受欢迎和关注程度,或者说权威性,大都会超过知名网络媒体的频道。把这些blogger联合起来形成blog network,的确已经可以成为网络媒体的杀手。
2,加入blog network的好处

iyee-加入blog network的好处

只说-谨慎加入blog network

补充一点点,blog network的组织者通常会提供blog站点维护、服务器空间、带宽等,而且,blog network也会统一进行广告投放。当然Blog network基本不会存在像BSP一样内容版权问题,像老罗在今天牛博网用户须知和法律声明上说:“我们毕竟不是不要脸的网站,我们比新浪新,但是没有新浪浪”。

我在很久前也提醒过,是否加入blog network,主要还是考虑是否能给你的读者带来价值。

3,国内blog network的发展情况

早期在blog中文历程系列列举过当时的blog媒体应用,其中提到的基本都是blog network。不过到目前基本都有些新的变化。

相比国外blog network不断发展,大的blog network不断吸纳blog,融资消息不断的情况下,国内相比比较冷清。之前(约3月份)跟keso讨论过一次国内的blog network的发展情况,大概是以为在国外,单纯靠adsense已经可以养活blog network的专职写手,但国内还差得很远,还有就是根本问题,就是牛人太少。这两个方面互为因果。
我还是认为编辑blog可以组成很强的blog network,随便找一家媒体数一下,也可以找出来10来个,都是一家的,这东西有传染性。不过keso说,媒体编辑的写作范围还不够宽,要形成blog network,很可能他们之间也面临同质化竞争的问题。

我们都考虑了很遥远的事情。

4,中国blogger加入国外blog network的得与失

Joy chan-中国blogger加入国外blog network的得与失
hung-回复
老冒-再讨论

最早加入国外blog network的是icebin,维护两个很牛的blog,Engaged中文版autoblog中文版,都是weblogs.inc下属站点,后来成为AOL中文版的内容来源之一。最本近的HUNG,加入cw之后也为其找人,包括幻灭的麦克风

5,blogger与blog media的生存

hung-“Blog Media 和 Blogger 的生存”系列文章:1 2 3 4 5

The sky of daemon-blog network看上去很美

Joy chan-中国的blog network启动缺少什么?

当然,blog network只是blog media存在的一种方式而已。

起自己的名字,让别人说去吧

Google于4月12日在北京发布其全球中文名”谷歌“——以谷为歌,
这是Google唯一一个在非英语国家发布的中文名字。

这代表了Google在中国本土化的决心,
但从名字本身看来,似乎并不十分本土,
对比一下“新浪”,“搜狐”,“网易”这些名字,
“谷歌”这个词似乎另类了一些,
更像是在翻译英语散文的时候发明的一个人造词。

于是很多人发表了自己对这个名字的看法。
有人说:”何必呢?已经拥有了Google这个响当当的名字,为什么一定要在中国起个名字呢?“
但是吕伯望在他的Blog中的确以令人信服的数字说明了这个必要性,
调查的结果是:知道Google但是不会拼写或是拼写错误的,所占比例竟然在30%左右。

很多人也表示出了对这个名字的不喜欢,
我不想探究这个名字到底好不好,
我只是想说:在中国,起个好名字是很困难的一件事。
众口难调。
想一想北京2008奥运会标志公布遭到的评论,
以及为送给台湾的大熊猫起名字时人们的态度,
就可以感受到让公众满意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

不过,我倒是很喜欢”谷歌“的意境,
一下是Google对谷歌的诠释: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今天就是这样一个日子,春意盎然,生机勃勃。

在这个耕耘的季节,Google 取名“谷歌”。以谷为歌,是播种与期待之歌,亦是收获与欢愉之歌。

我们希望,“谷歌” 能为每一个人整合全球信息,让人人能获取,使人人都受益。

欢迎你到 “谷歌” 来,让我们为你搜索,给你收获。

一条条信息就像一株株小草,鲜活而充满生命力,汇聚起来,成一片新绿,无边无际。

我们把每个网站当成一个选民,所有搜索结果的排名完全由这些选民相互 “投票” 公正决定。因为我们相信,信息面前,人人平等,只有真正在网络上被大家公选、信赖的信息才是有价值的。

我们更期望,一旦你到“谷歌”来,就可以迅速找到所需的信息,然后离开,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我们以心血为你争取时间,并为你不断寻找更多获取信息的方式。

我们曾经设想,把庞大的服务器群放在一艘船上,让淙淙流水发动能源,带动信息的整合。这乍看起来风光无限的浪漫图景,诉说着我们对理想不舍昼夜的追求。

今天我们所整合的,只是无穷信息的一小部分。我们要做的,是汇天下信息,予天下人。信息还有许多, 我们要做的也就更多。

Google还提供了一个Flash版的宣传片,做得非常漂亮,如诗如画。可以点击这里下载观看

从小事做起

其实我就一个观点:从小事做起。

到现在,我觉得整个系统可能也就是搜索这一块比较接近于最初的想法,而最初那些令你我都热血沸腾的其他思想与功能,
都随着网站摊子的不断扩张而逐渐消亡,而这种摊子,我觉得至少不是我力所能及的范畴,
而有些,目前也不是我们共同力所能及的范畴。

2.0精神的本质,我的觉得不是现在冒出来种种火爆的新技术,
那些技术从本质上说,它们一直都在,不曾远离。
改变的是人们的思想,改变得失应该怎样用好这些技术。
也就是说,在很多情况下,当技术已经不是主要矛盾焦点的时候,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思考。

很多人叫喊着说Web2.0的标志是”Beta”,
无论什么东西只要盖上”Beta“的标志,
就马上升级到2.0了。
这种幽默的说法,
却也从另一个角度对”技术与思想“的轻重做了权衡,
那就是一旦有了”思想“,
尽量缩短开发周期,摆脱某些技术上十全十美的束缚,
迅速形成初期产品。

2.0精神的本质,我觉得本质上就是:从小事坐起
我们很少再叫着喊着说我们要再做个”sina”,再做个”Sohu”,
我们的想法很简单,我们只想做一件小事,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但是,我们要用全部的精力把这件小事做好,做到极至,做到完美。
而做得好不好,标准在于用户的评价,这也就是那句话:“强调用户体验。”

从这里又可以转回到上面,
我们一旦发布了初期产品,
下面的工作就是强调用户体验,
听听用户想干什么,想要什么,
然后我们一步步调整方向,一步步“迎合用户的口味”,一步步把“Beta”的帽子摘掉。
别忘了,整个产品轻盈的身体,明确的准则,
才是我们可以灵活迅速按市场调整方向的前提条件。

然而,如果我们一直按照自己的想法,“闭门造车”,“十年磨一剑”,
况且又是在某些方面的实力与能力都不具备的条件下,
那么如此形成的产品,成功的难度可想而知。

即便到现在,我依然怀念当初那些让我激动不已的想法,
它们中的有些,已经在我们漫长的行走过程中被别人抢先了,
然而,还有些,目前为止还是一片没有脚印的雪地,
我们还有机会跳上去打个滚。

我希望看着它越走越好,越走越远。

可以这样说:

我不要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打遍天下无敌手,
你只需要给我一根破棍子,
我勤学苦练,
终有一天我会练成天下无敌的打狗棒法!

关于一个网络事件的小调查

大概是前两个月的事情了,一直懒得整理发上来,这几日空闲,索性说说。

我在Blog on 27th Floor上面看到一篇题为《用Google数据挖掘》的文章,
文章的最后一句提到:“

今天刚知道网上出了个很厉害的人物,一个年轻气质有闲多金贵气留洋的中国男人,有人奔走呼号,有人就很理性的用Google查了一些东西出来,果然是厉害!

于是我按照链接看到了这个名为project poison b的Blog,
上面的是一个名为倦舞的人对一个网络红人的调查,
这个调查就是基于网络,通过对此网络红人在网上留下的蛛丝马迹,
加之对这些线索细致的逻辑分析,
来寻找这个人的真实身份,
其中甚至找到了他的女朋友,
以及很多有关他身份的“物证”,然后通过这些又可以引出新的推测。
其访问量很大,每篇文章的评论也大多有两三百条。
其中提到:

大意了,Blog居然崩溃了

在线24小时,创下一万次访问记录,说明这个project还是很有吸引力的。幸亏我这个人生活一直很有条理,任何东西都有备份,损失不是很大,有了一,当然就有二。

那么说说我能看到的只是后来的几篇文章,
(当时大概只有五六篇的样子,
现在那里面已经加上了我后来想搞清楚的一些相关的信息),
那么她到底在调查谁呢?
既然是网络红人为什么我却没听说过呢?
之前的调查文章在哪里?
这个人为什么要做这个调查?
她的动机是什么呢?
于是,我开始调查这个事件。
她在现在的Blog上说以前的Space崩溃了,
那么,首先我试图找到她以前的Blog,
或者是别人对她文章的转载或介绍,
因为现在的Blog的名字是“B”,
所以我先在msn space上搜名为“A”的空间,又搜这个人,
没有结果,看来她之前的Space的确崩溃了。

调整方向,在Google上搜到了一篇相关的文章,
是一个网摘的网页,
里面嵌着的页面是一个论坛的帖子,却看不出是出自哪里的,
找到原始链接,
原来是天涯上的一个帖子

仔细看这个帖子,
没错,这里便是根源了,
作者是在这里笼络人气,
然后引导大家去看她的Space,
这里大概表述出了她的初衷。
帖子里面讨论这个叫“毒药”的网络红人,
感觉大家都很熟知这个人,
所以并没有对他的过多介绍,
那么“毒药”是谁呢?
他为什么这么火呢?
他是干什么的?

帖子里面提到他在msn space上有个空间,
去msn space上搜“毒药”,
在第N个结果里面终于找到符合特征的一个。
他的Space的确火,
评论最多的竟有四千多条(这对msn space这种系统应该说也是个稳定性的考验)。

那么这个人到底是谁呢?
为什么这么火?
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
于是去Google“毒药”,
结果太滥,
改Google“毒药 网络红人”,
这下有结果了,
以下是对此人的介绍。

他叫尘或者叫毒药,是msn space的大红人,在伦敦圣马丁拿全奖读研究生,圣马丁是全世界最棒的设计学院,据传家世显赫,传言是某开国元勋的后辈。帅到没边,品味好到没边,有自己的画室,可以买下最奢侈的顶级名牌,买13000英镑一件的衣服,也穿1磅一件的tshirt几年之久……

他本人并不在论坛上抛头露面。一般情况是他在自己的MSN的BLOG空间里写日记,然后这个空间被广为传播,然后好奇者跑去浏览,再然后——药粉产生了呗!

总结毒药:

有色——他的BLOG里有多张自拍照,模样尚可以算英俊;

有财——他的BLOG里写,一日买了一件衣服要一万三千镑,是英镑哦!

有势——BLOG透露,自己的家在景山前街14号和16号,据考,可能是某开国元勋之后;

有才——自己就读英国皇家美院研究生,BLOG文笔流畅,可以看出对服装等还是有些品位的。

他说“看了我的日志有人会觉得我自负、骄傲……但是请相信我,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骄傲是生存的目的。”他生活在属于自己的空间里,他买从一英镑到上万英镑的衣服,而且从不掩饰。因为他觉得,任何有价值的东西,依附在他身上都会首先归零,然后再仰仗他,体现出以他为中心的全新价值。

毒药的fans们还自觉地研究起他的穿着来
依据他公布的照片,大家一起分析辨别他所穿衣服的品牌和价格,
无聊程度可见一斑。

对于毒药,我的态度是:
他的存在,是合理的,
我不清高,却也不媚俗,
但是总不会去干涉别人的喜好,
向往也是一种权利,
但是不要变成对钱贵谄媚的笑容。

网络就是这样,这就是网络。
别在网上留下你不想让别人知道的东西,
哪怕是不经意间,
因为一旦你留下了,就抹不掉了,
尤其,如果你是个受人关注的人。

这就是我对这个事件的调查过程,
当然这相对于倦舞对毒药的调查来说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了,
或许我的行为还算不上调查,
只能说成是通过网络对某一未知事物的认知过程。

前一阵子看见某人在自己的Blog上说的一件事:
他出差,几乎也没跟谁提过,
只是在自己的Blog上模糊地提了一句,
可是他出差回来以后,
与一个网友联系,
那网友竟直接问他:你出差是不是住在哪个市哪个区的哪个宾馆里?
他很惊讶,你怎么知道?
我没跟别人说呀,何况你我是素未谋面的网络朋友?
那网友只是简单地说了一句:
这很简单呀,看看你的Blog,再看看你几个好朋友的Blog,
分析分析就知道了。
寒……

你看看这世道,
网络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