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行记忆——之四

7月16日

首日行动

我们住的房间是半地下室,非常潮湿,一夜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终于熬到了早上6:00,便一个人早早起了床,带上相机,到镇上转转去。


九寨沟镇基本上是沿着公路呈细长型展开的,紧邻着公路的是新城区,离公路远一点的是老城区,老房子居多。公路的另一边是一条河,河的那边紧靠一座大山。
清晨的镇子很安静,老街上很多店铺已经开张了,穿过老街,便到了河边。


沿着河边散布,远处的山还大多笼罩在迷朦的云雾之中。
广州的三个人昨天晚上已经到了,全队13人都到齐了。
上午的任务就是采购物资。准备了两天的食物,买了过沼泽穿的军用胶鞋。感觉自己有些流鼻涕,咽喉痛,担心感冒,又补充了些感冒药和润喉药。


下午14:30出发,车子把我们拉到九寨沟口旁边几公里处的一个山脚下。为了逃票,我们要从九寨沟直升机场旁边的座山翻进沟内。今天的计划是天黑之前登至垭口处,然后等天黑之后趁黑摸进九寨沟内。


第一天行走,身体还没有完全适应,大家走得比较慢,休息也比较多。因为装着下一步登山要用到的东西,背包很重。


几乎一直是在上山,体力上消耗很大,水的消耗也很大。


可能是背包还没有调整好,时间久了以后肩膀很痛,到最后有些疼痛难忍。可能是久不运动的关系,大腿也开始发酸了。

一路上的植物也很特别:

我们是要沿着马道走的,但是路很模糊,几次走错了路,天已经快黑了,可是我们还没有到预定的目的地——垭口。

幸好在山中遇到了当地的采药人,一问才知道距垭口还有很远的路,天黑之前是走不到了。

20:30,天马上就黑了,大家决定就地扎营,明天继续。我们的营地就在采药人的帐篷旁边,篝火已经烧起来了,水源就在旁边也不用找了,因此省了好多事。
煮了面,却没吃下多少,可能是太累了。身体状况也不太好,流鼻涕嗓子疼依然没有好转,狂吃感冒药。
早早就睡了,蚊虫很多。虽然之前已经很仔细地把帐篷下面的地平整了一下,但还是有些坡度,头高脚低。于是这一夜,就是:滑下去——我在睡袋里慢慢拱上去——再慢慢滑下去,如此循环,直到天亮。

川行记忆——之三

7月15日
与盘山路12小时的斗争

昨天到成都的时间已晚,已经来不及到汽车站买今天的车票了。由于担心买不到当天去日隆的车票,今天早上5:00就起床了,6:00就打车到了茶甸子车站。可是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虽然当天从6:30开始有好几班到日隆的车,但是早已经提前卖光了。正值七月中旬,旅游旺季,到各处的车票都很紧张。打听了一下,刚好今天去九寨沟有一辆加班车还有座,于是我们临时决定先去九寨沟。
在车站等车的时候,刚好两个同样户外装扮的人旁边,我们便攀谈了起来。这两个人就是卢六哥和小石头,卢六哥是四姑娘山原著名向导卢三哥的的六弟,得知这一点,让我们倍感亲切。六哥热心地向我们介绍起他们的行程。他们的计划基本上包含了我们原计划的行程,所以热情地邀请我们加入到他们的队伍中。而我们两个由于是临时决定先到九寨沟,住的地方还没来得及事先订好,所以决定先与他们通行,至少到了九寨可以先和他们一起住,于是我们就这样入伙了。
这趟加班车可真是破得可以,没有空调,车座垫子都是活动的,而且车上特别脏,还有呕吐的余迹。

离开成都不久,就路过了都江堰,从这里开始,可以看到山下的水了。

中午12:00到汶川的时候车子坏了。都说走这条路总会遇到问题,之前同屋的人说他们从那边回来的时候,路上堵了两个多小时的车,要不就是下大雨路会坏掉,得修好才能走,那时间就更久了。我们倒是没碰到堵车,车却坏了,扯平了。后来得知广州的三个人当天夜里坐车走这条路的时候,车的挡风玻璃被砸了个大洞,还有人受伤了,真是恐怖。我们的车修了一个小时,我们也趁着时间吃了午饭,然后继续上路。一路上始终是让人头晕的盘山道,路窄且山势陡,路边就是悬崖,一旦滑下去不知道要多久才能到底。开始的时候还是很紧张的,但是时间长了,也就麻木了,随它去吧。而且我们的司机也是有个性的,虽然我们的车奇破无比,但是车速却始终保持先进水平,一路上只有我们超别人车,极少有别人超我们车的事情发生。
路上的风景也是越来越美,一路顺水而上,绕山而行,每走一段,便有新的一番景致,途经川主寺,路过黄龙,已经逐渐一派高原的景致了。

碧蓝的天空显得很低,总是有山的陪衬,一切显得那么清澈。

山上的植被也与平原有很大不同,偶尔,还有开阔的草甸,上面点缀着零星的牦牛。

还有,以前没见过的建筑。
晚上19点多,我们终于路过了九寨沟口,看见一路两旁满满的各种档次的酒店旅馆,赞叹不已。听说九寨沟这一阵子游客日接待量将近两万人,没有这么壮观的酒店群的支持,恐怕是不行的,一次也就不足为奇了。
九寨沟口到九寨沟镇还有四十公里路,这时天色已经渐渐黑了下来,在经过了夸张的九道拐之后,我们终于在晚上20点多到了镇里,至此,我们今天跟盘山路已经斗争了12个小时了,非常疲惫。领队阿林把我们接回了住处,此时另一组人马也已经到了,大家一起到老街上吃完饭,期间,大家自我介绍相互认识。除了广州的三个人将在午夜到达外,队伍其余10个人已经全部到齐。

川行记忆——之二

7月14日

让我一次辣个够

18:20,火车终于到达成都。一下火车,一股强大的热浪瞬间扑面而来。
打车去梦之旅青年旅馆。成都五块钱的出租起步价真让人心里痛快,
不过随后发现等红灯的时候原来也要计价,这直接导致出租司机们开车都不思进取,
绝对不会着急过路口,甚至见到绿灯就减速,直到等到红灯为止,
我终于大悟,都说成都生活节奏慢,这出租的计价方式绝对是其导致因素之一。
不过,我还是挺喜欢成都的交通,地图上,一环和二环修的整整齐齐,干干净净。
更让我喜欢的是,这里特别的交通灯,宽硕的马路上,只是在路的正中间高高地摆着一个灯,
圆圆的,不时地红绿交替,非常的简洁,这种清爽朴素的美,久违了。

到了旅店,旺季的缘故,只订到十人间的两个床铺,反正住在这里的志同道合出来玩的,没啥问题,
房间还可以,和寝室差不多,最重要的是房间里的空调马力很足,这就够了。
安置好行李,出去转转,领略一下传说中的成都MM到底长什么样,:-)。

我们旅馆正在武侯祠大门的对面,附近可转的地方还真不少。
朋友介绍说武侯祠里面意思不大,不进亦可,不过还是过去打探了一下票价,
结果竟然是战士免票,军官不免,明显歧视,索性不进了。
不得不提的是成都的户外店真多,仅在我们住的这条街上就至少有五六家,
而且基本上都比南京的户外店规模大,产品也很全,逛了一通,非常爽。

四川的户外资源相当丰富,户外运动开展得也比较普及,自然有如此大的市场需求。
我们住的旅馆里老外好多,据我们同屋的一个人讲,之前的一个晚上那间屋子里只有他一个中国人,
其余的都是老外,我们逛户外店的时候也每每碰到老外们在淘装备,
这些也正说明这里户外产业的空间,这些在南京是不可能的。

西藏驻成都的办事处也在附近,所以有一条藏品街。
初到这里,并不知道这里东西的实价,并不敢买,也不知道应该买些什么,
等再回成都的时候再说吧。

走着走着,又碰到了一个古街——锦里。

里面复古的味道很浓,加上晚上的灯,很是漂亮。

街上有很多特色的纪念品,还有很多小吃,还有不少酒吧。

酒吧外面临街还有好多露天的吧位,众多的老外们坐在人潮拥挤的街边,
在那种桑拿天气里拿着啤酒悠闲地聊着天,汗流浃背的我当时真想冲上去,
问他们一句:你们热不热呀?

路过药店,又添了些红景天和维生素。

实在饿了,最后到了附近的一家叫“吴铭火锅”的店,大吃一顿,
辣的程度自然不必形容:
鼻涕与眼泪齐飞,
咳嗽与喷嚏一色。

23:00吃饭完回旅馆,同屋的人也陆续回来了,
都是路上的人,话题自然不少,
早点睡,明天还要起早出发。

[转]全国户外山难不完全备忘录

1、1982“苍山案”
死因:寒冷、饥饿
教训:
(1)年幼无知;
(2)无任何野外生存装备;
(3)未获得家长或老师的许可,盲目、私自去冒险;
(4)我们的中学几乎没有野外教育。

2、1992“太白山”案
事件回放:1992年,洛阳轴承厂的6名探险者,成功登上太白山极顶之后在山中意外的走失,高寒雪原、林海苍茫,无依无助的6个人,最后终于在荒走了几日之后,以4人死亡的代价震惊了世人,也向人们昭示出太白山那神秘莫测的一面。
死因:滑坠跌成重伤、体力衰竭而亡
教训:
(1)盲目探险,一时兴趣;
(2)无任何野外生存装备;
(3)缺乏野外生存的常识和经验;
(4)恐慌情绪漫延,得不到有效控制;
(5)山区旅游管理部门在游客人身安全管理制度、措施方面做得不够完善;
(6)缺乏一个行之有效的救援机构。

3、1993“峨眉山案”
死因:为救伤者“一脚踩空,坠入100多米深的悬崖。”……“头部蹦裂”、“伤势太重”、临死前吃树叶、树皮和青草。
教训:
(1)“由于他们探险是出于好奇与勇猛,犯下一个致命的错误,即此次行动完全是处于一种”保密“状态,这就使得他们在陷入绝境时,无人知晓。”
(2)在获救前已断粮水5天4夜,体能已近衰竭,已有2人昏死过去。
(3)“装有帐篷和食品的背囊被树枝挂下山谷;
(4)“祸不单行,在莫江身后李崇波不慎滑倒,翻滚到10米外的岩下。”
(5)获救的唯一线索是在小卖部曾买过80个鸡蛋和几斤饼干以及受困者之一的民警最后的鸣枪求救信号。

4、1994“阿尼玛卿案”
事件回放:1994年7月-8月,由北京汪晓征率领的一支业余登山队在攀登青海省的阿尼玛卿山时遭遇暴风雪,汪晓征和另外一名队员遇难。
死因:滑坠导致身体严重受伤丧失行动能力,未得到及时救助,最后死于长时间体温过低。
教训:
(1)6名队员无一人亲眼见过雪山,有关冰雪作业方面的知识亦仅限于怀柔基地王勇峰20分钟的理论课;
(2)在大本营,没有一个具备一定登山知识的人,没有随队医生,没有同外界联络的工具。这便意味着一旦山上发生意外,山下将束手无策。没有后援,是登山之大忌,这些他们都忽略了。也许,他们寄希望于这是一座安全的山。
(3)没有海拔高度计,无法知道确切的`海拔高度,以为距顶峰很近,实际上距顶峰高差还有逾千米;
(4)当时天气已转坏,事前也知道5天后阿峰地区将出现大范围的降水天气,不顾一切,不带任何防寒装备在晚上登顶,完全违背登山常规;
(5)C2的人未等突击登顶队员的到达就擅自先行撤营,理由是三人中只有一付可以使用的冰爪,怕雪大了下不去;
(6)大本营在天气变坏一天后撤营,仅留一个人。无论出自何种理由,这一决定都是草率的的,说明他们对登山的严酷性和集体观念的重要性缺乏了解。
(7)上山时未设路标,下山时在判断路线上发生分歧,为统一意见耽误了两个多小时的时间;
(8)下撤时,孙平一脚踩空,顿时滚了下去。汪、王二人因保护技术的欠缺,被带着一同滚了下去。汪因此而受重伤。
(9)三人在关键时刻分开行动,如若3个人保护着下撤,生还的希望会更大些。自救和同伴间的互救是登山中摆脱险境的第一步,不到万不得已是不应分散行动的。

5、1998“轿子雪山案”
事件回放:1998年1月21日,昆明市三名中学生在轿子雪山失踪。社会各界动员一千人次前去寻找未果。3月7,当地农民上山寻牛,在一线天附近的深箐里发现一具女尸和附近的红外衣。经验证,这就是失踪三名学生中的一位。后来在附近又找到另外两具,每具尸体相距约50米。三具尸体距大本营不到800米。
死因:突遇暴风雪,迷失方向,长时间寒冷、饥饿,其中一名(女生)慌不择路坠崖把腿摔断,在风雪中挣扎到最后一口气而亡。
教训:中学生缺乏在野外应付突发事变的常识与能力,在暴风雪来临时不知所措,找不准去大本营的正确方向,在与恶劣气候和大自然无望的抗争中最终成为失败者,可惜可悲!同去归来的同学说:“如果我们多学一点生存知识,多有一点生存能力。如果我们多有一点”‘团队精神’,就一定能够避免这个悲剧,把他们三个全拖回来。如果我们早一点体会到,只有保存自己,才能看到更多的自然和人生的风景。如果轿子雪山的旅游设施更完善一点儿,有更多的路标,有一个灯塔……”。

6、1999“雪宝顶案”
事件回放:1999年8月1日,北京大学女子登山队队员21岁的周慧霞在攀登四川岷山主峰—海拔5588米的雪宝顶时,从海拔5200米处滑坠到4600米处,不幸遇难。
死因:高山反应较强烈,在神志较差的状态下,在20度的冰坡滑坠,因她没有紧急处理滑坠经验,加上山上雪硬,一滑坠就控制不住速度,导致悲剧发生。
教训:
(1)未始终保持结组队形;
(2)缺乏下滑制动的自我保护技术;
(3)对有较强高山反应的队员(特别是女队员)要格外注意。高山反应回使人的思维麻木、动作变形迟钝,影响技术的正常发挥。

7、2000阎庚华单人挑战珠峰案
事件回放:阎庚华,黑龙江哈尔滨人,1958年出生。1983年起从事极限运动,1986年,他从山海关跑到嘉峪关,成为中国第一位跑完万里长城的人。 1999年他第一次尝试登珠峰,由于暴风雪,最后不得不下撤。2000年 3月2日,他奔赴西藏,5月19日突击顶峰,5月20日珠峰地区天气突变,5月21日,他只身冒着风雪向上攀登,于登顶下撤途中失踪。
死因:因遇暴风雪,阎庚华在下撤途中(海拔8750米左右的第三台阶上部)被冻死。
教训:
(1)阎庚华如果没有电视直播,他会冒死登顶吗?
(2)关于这件事,《中国青年报》2000年6月13日登载的一篇名为《回望珠峰》的文章中这样写到:“5月21日,阎庚华冒着狂风大作、飞雪弥漫的恶劣天气执意要登顶,并拒绝携带对讲机。在大本营的一位资深登山家指出,即使职业登山者也决不会在这样的情况下登顶。”

8、2000玉珠峰案
事件回放:北京绿野仙踪队登山队、北大天美登山队、北京K2登山队和广东绿野户外探险队,4只业余登山队伍挑战青海省玉珠峰。有3名广州绿野队员和2名北京K2队员遇难身亡。
死因:(1)天气变坏后不服从回撤的指令,各自为战,我行我素。(2)缺乏基本的登山知识和必要的气象指导。
教训:正如有位登山者所说,选择了登山是你此生所做出的最不理智的决定,但当你做了这个决定,此后你的每个行为都必须是理智的。登山也不仅是一项运动,它也是一门艺术和一门科学。一个优秀的登山家还应该是一个高山地理学家,一个高山气象学家,甚至是一个医学家。

9、2001轿子雪山案
事件回放:昆明市某银行一名青年职工,单人探险拱王山区轿子雪山和马鬃岭一带,不幸滑坠遇难。
死因:滑坠

10、2001太白山案
事件回放:2001年7月21日,南开大学电子系大二学生张小新和6名比他低一級的校友结伴离开学校,开始他们策划已久的假期旅游,他们先到河南洛阳等城市游览,又于7月26日赶到陝西戶县五竹乡,在张小新的一亲戚家休息一晚后,一行7人于7月27日开始了太白山探险的歷程。 7月27日的暴雨迫使他們被迫在山下休息了一晚。28日上午,一行人開始踏著山民踩出的小路攀登太白山。當晚,由于沒有帶帳篷等野营器具,且食物和水都已耗尽,他们开始下山。为了能让大家尽早下山,避免在山上挨饿受冻,张小新自告奋勇去給大家探路,让另外2 名男同学照顾4名女同学。 但直到29日上午,6名同学还未等到张小新。他们下山后向自然保护区及当地政府汇报了此事。
7月31日上午张小新的尸体在一个山谷中被发现,他被架在距谷底100多米的一棵大树上。显然,他是失足从山顶悬崖坠落不幸身亡。
死因:独自探路,失足从山顶悬崖坠落不幸身亡。
教训:
(1)行动计划:在出发之前,应对目的地的地形、里程等有充分的了解,并从体力分配等方面合理安排行程。;
(2)气象、地质数据搜集分析:对于探险来说,对目的地的气候、地质环境等必须有所掌握,应尽量避免在恶劣的天气下进行登山探险活动;
(3)还应对目的地的生态环境和风土人情记录进行一定了解。

11、绿野农人三峡遇难案
2001年10月3日上午9时许,绿野农人在徒步三峡巫峡段时,失足掉下山崖,不幸遇难

12、2002太白山案
事件回放:一名上海登山者华峥嵘只身攀登太白山,途中突遇暴风雪﹐在山上迷失方向,5月5日左右不幸身亡。
死因:华峥嵘在即将登上太白山主峰时,突遇暴风雪,在山上迷失方向,5月5日左右冻困山上不幸身亡。
教训:
(1)出行探险不留线索;
(2)只身一人贸然深入未知山区,在通过危险地段时缺乏自我保护能力;
(3)在出事地段,据说有较安全的地段不走,不可思议地非要走容易滑坠的地段,着实令人费解。

13、2002龙岗区七娘山案
事件回放:2002年5月19日凌晨4点左右,深圳市两支由市民自行组织的登山队,在龙岗区七娘山因突遇雷雨被困山中。深圳龙岗警方出动500余名民警及消防人员进行救助。到下午3时左右,共有50人遇救。到晚上10点30分,两名遇难者的尸体被发现。
死因:遇难网友李云贵,网名“鲤鱼”,26岁,周正,网名“蛋白质”,32岁,两人失踪后。
教训:网友们自发组织,进入尚未开发的没纳入旅游管理的范围。

14、2002德清大化山案
事件回放:2003年8月2日,福建登山者黄挺前往德清大化山自助登山失踪,福建省以及各市登山队和各登山俱乐部自发组织多支救援队伍前往搜救,8月8日,在深山中找到尸体。

15、2002“穿越海岸线”案
事件回放:2002年8月3日,深圳14名网友自发组织“穿越海岸线”活动,徒步跋涉穿过南澳岛鹅公岭村至大鹿湾海边的悬崖绝壁。穿越过程中遭遇台风,网友“小白”在南澳岛海边悬崖不幸坠崖,几名同行者发现“小白”后,怕其有重伤,没敢移动他,仅在海边寻求救援。但因地势偏僻,又赶上涨潮,手机也没有信号,过了许久才有一艘渔船靠岸,把 “小白”载往医院。后证实“小白”已经死亡。医生初步判断,“小白”可能死于内脏破裂。

16、2002希夏邦马峰西峰案
事件回放:2002年8月13日,北京大学登山队“山鹰社”在攀登希夏邦马峰西峰过程中,5名学生遇难。
死因:遭遇雪崩。

17、2003桃花岛案
事件回放:2003年8月23日杭州某网上户外运动俱乐部成员小尹在舟山桃花岛户外运动中溺水身亡。
死因:小尹”姓尹,金华人,在杭州工作,男性,27岁,溺水死亡时间在海水涨、落潮之间。
教训:不设领队、完全自助、所有费用AA制,所以在安全上完全是要靠相互帮助、自己注意的不规范的户外组织需要反省。

18、2003年北京山友遇难松潘雪宝顶
事件回放:2003年4日下午1时许,松潘县雪宝顶海拔4600米左右的子峰脚下发现一具山友遗体!经当地派出所调查,死者来自北京,名叫魏洪海,他在单独一人攀登雪宝顶时,大约于1日下午从海拔5200米的骆驼背摔下身亡。
死因:滑坠导致身体严重受伤丧失行动能力,未得到及时救助,最后死于长时间体温过低。
教训:登山其实需要相当严格的训练和相当谨慎的态度才能最大程度避免事故和伤害。

19、2004清凉峰案
事件回放:1月10日,三男一女共4名杭州驴友进入清凉峰冬营。当时恰逢山上下雨,起了大雾,能见度极低,4人在前往野猪潭的路上迷了路。
他们留下一人(驴友称他“钟二”)留守,三人去探路,但当回到原地时,发现队员已不知去向。清凉峰管理局和当地民警方组织60多人上山搜救,终于在1月 12日下午,在十八龙潭边的一个毛竹林里找到了失踪者的遗体,系跌落山谷遇难。当年“钟二”29岁,跟这次的失踪者一样,也是生于1975年。
死因:雾太大、雨大、地滑,可能在走动活血时滑倒摔伤,甚至休克,丧失了足够的判断能力;醒来之后,在等不到同伴回来的情况下,又想自救,凭感觉向“野猪”营地方向前进,在冰天雪地的黑夜里,走了5公里以上。
教训:
(1)对天气条件估计不足;
(2)最大的教训是无论什么条件下,都不能离开向导;
(3)坚持一条很重要的生存经验——不离开与同伴分手的地点。

20、2004东莞谢岗首届“银瓶嘴杯”极限越野登山大赛选手死亡案
事情经过:
东莞第一峰银瓶嘴高898米,从谢刚南面村进山,一路流水潺潺,林木荫荫。为促进群众体育的开展,开发银瓶嘴游览区,东莞官方组织了这次活动。
比赛吸引了来自江西、香港、深圳、惠州、东莞等地的登山爱好者,共20多队(4人一队)。其中来自江西南昌的一队在第二批出发。5分钟后,我们惠州的驴友第三批出发了。
走完约5.5公里的山路后,我们通过了海拔560米的银瓶嘴垭口,沿约60—70度的陡坡山路前行,在到达约海拔630米的一处地方(离组委会新设置的绳索不远),发现一个选手被置于树阴下,脸色苍白,嘴唇无血色,他的一个同伴和一个警察、一个保安员围着他束手无策,仅给他掀开衣服。我们经过发现后以为是中暑,马上放弃比赛,给他用沾湿的毛巾搽身降温,并陷人中等穴位。后来发现他仅有微弱呼吸,心跳很难测得。马上给他施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术,同时要求警察呼叫医生。问及他的同伴和警察,事发已经3、4分钟了。我们一面给他做急救,同时通过接力呼叫山顶上的医生。约8、9分钟后医生赶到,他赞同我们的方法并和我们一起急救,并给该选手注射了一种药物,罩上氧气罩。东莞的一个女驴友(好象是中医院的护士)经过时也马上投入急救。再约10分钟后增援的医生赶到,女驴友让医生给病人注射肾上腺素?。在做这些的同时人工呼吸和心脏挤压一直没有停止。
后来由组委会的医生等工作人员抢救,我们退出但在附近等候,希望得到乐观的消息,但一个小时过去了,虽然还没有停止抢救,但现场的人员都神色凝重,完全是尽最后的一丝努力。约1.5小时后,电击仪从山下送到。山上的选手也全部下撤完毕,警察布置了警戒线,我们离开了现场。到达山下后约1小时,担架把该选手抬上120救护车,大家都默默无语地目送救护车离去。
我们痛惜,一个刚刚还充满活力的人就这样离去,更让我们痛惜的是:我们的努力没能抗争得过死神!从那位选手未能合上的眼睛,我们看到他的瞳孔慢慢地放大、发散。这一幕,深深地印在我们的心里。

21、2004深圳驴友英德遇难案
今年23岁的女孩小慧是深圳市某公司的职员,最近她对户外探险运动产生了兴趣。前不久,小慧用“职业间谍”的网名参加了一次叫“中崆峡谷避暑游”的户外探险活动。按照计划,8月14日一行16人的探险队一同进入的中崆峡谷。傍晚时分,他们来到了一个美丽的水潭边。大家被这里的美景深深吸引,于是队员们在靠近潭边的空地上支起帐篷准备在此过夜。
晚上21:15,天开始下雨了,大家回到帐篷里躲雨。10几分钟过去了,雨越下越大。突然,“轰隆”一声巨大的闷响从空中传来。巨响声未落,还容不得大家反应过来,凶猛的山洪就从几百米高的瀑布口重重地砸下潭底,紧接着又激起的大浪砸向他们的帐篷。大家好不容易逃出帐篷,摸索着爬上了岸。凌晨3:00多钟,队员们终于安全地转到了一个可以躲雨的山崖下。领队清点人数时却发现惟有队员“职业间谍”不见了。
由于地点偏僻,手机信号微弱,队员们无法与外界取得联系,直到天亮他们才想办法赶到20公里之外的波罗镇派出所请求帮助。接到报警,波罗镇政府和派出所立即组织群众进入出事峡谷搜救。当天下午,在水潭底下发现了“间谍”的尸体。警方将队员们带到派出所协助调查,最终确定这是一起意外事故。

22、2004深圳驴友徒步穿越遇难案
抢救受伤山友纪实(驴友:至尊宝)
2004年12月的最后一周,我召集了一队山友去爬三水线,因为该线路有30多公里,属于自虐级的线路,对人的要求较高,我事先对队员的能力进行了认真审核,并狠心拒绝了几位体力稍差的驴友。周日上午7点30分,大家在体育馆前会合,当时有一位未报名的山友临时要求上车去走三水线,因为有队友放飞机留有空位,大家一起合车同行。车上我们了解到,该GG叫白云石。
9点钟开始,众人开始登山。初时太阳在云层里,爬三杆笔时大家速度都很快,但10点以后,太阳开始露脸,人的体力消耗明显增大,众人也拉开了距离,幸好当日有4支队伍在走三水,大家互相关照,天下驴友一家亲。
下午2点多钟,金龟村下撤点已在望,我在后面收队,心中暗自高兴,在日落前走完三水,已肯定不成问题。正在这时,对讲机里传来一个十分紧急的消息,有人在金龟村界碑前第二个山头处昏倒。
接消息后,我急忙赶过去,原来是坐我们车同来的那个山友。只见他躺在地上,口吐白沫,双眼微睁,不能言语,无法动弹。十多位山友围在伤者周围。伤者的衣服已经被解开,仰面平躺在地上,一位山友将伤者的头放在膝盖上,有的掐人中穴,有的拿衣服给他扇风,伤者仍处昏迷中,情况十分危急。山友们报了警,并向 120求援,与此同时,大家仍不断帮助伤者按摩,让他恢复知觉。不论众人如何努力,情况未见丝毫好转,伤者开始上吐下泻,大小便失禁,山友们忍住臭味,对受伤的山友不离不弃。
下午5点多,下山求助的山友终于将医生接上山来,大家心头稍安,医生初步诊断是羊癫风。先给他吊了一瓶葡萄糖,还输了氧,但伤者情况并未缓解,医生建议下山才能进一步治疗。当时天已快黑,如果天黑前下不了山,不但伤者得不到及时救治,援救者都有受伤的危险。二十几个山友放弃走完全程,轮流将他往山下抬。坡很陡,山友们想尽办法让伤者平衡,因为全体山友都已经走过20多公里的山路,体能已明显下降,增大了抬伤员的难度,在抬的过程中,有的山友被树枝刺伤了不吭声,有的山友跌到了又立即爬起来,大家咬牙坚持,力争在天黑前把伤者抬到山下。途中伤者仍在不断拉泻,恶臭难闻,但大家更关注的是伤者的安危。快到山脚时,接应的民警赶到,帮忙一起抬下山,直接送到在山下等候的救护车,立马送往附近的葵涌人民医院。初步诊断,受伤山友的内脏大出血,甚至有时量不到血压,后赶紧转到龙岗中心医院,我们的队员也开车陪同前往。后白云石于2004年12月28日死亡。

23、2004四川骆驼峰山难
2004年12月底,一支三人登山队在攀登四川邛崃山脉骆驼峰(海拔5484米)时遇上雪崩,来自北京的王茁与一名人称“卢三哥”的当地向导不幸身亡。而王茁的新婚妻子、搜狐户外频道的编辑鲜文敏,凌晨2:30左右被成功营救出沟,在3天3夜没有进食的情况下奇迹生还。。获救后的鲜文敏回忆,3人攀登队是在去年12月24日,从四川小金县日隆镇进山,计划用五六天左右的时间,攀登位于四姑娘山旁、邛崃山脉的骆驼峰雪山。12月29日,登山队在攀登骆驼峰时,走在前面的王茁与“卢三哥”所处的冰层突然垮塌。她亲眼看到冰层将他们瞬间掩埋在底下。当时她恰好处在冰层断裂后的一半冰壁上,但冰壁陡峭,无法下撤和进行营救工作。后来,直至大风吹动浮雪将断裂带填平后,她才有机会和救援队伍相遇并获救。

24、2005清凉峰案
一位网名叫“狂风怒海”(本名周睿)的30岁男青年3月18日下午与另外12名队员从杭州出发,前往攀登临安清凉峰。第二天早上6时多,在当地向导带领下,他们向清凉峰进发;中午11时左右到达野猪塘,这里是驴友们登清凉峰最理想的露营地。领队提出在野猪塘设营地,并要求队员们把背包等辎重暂留营地,然后轻装登顶。但“狂风怒海”说自己上一次登顶清凉峰没有拍到日出,很遗憾,希望这一次能补上,所以当晚想住在山顶。于是登上清凉峰后,队员们与他约定,第二天上午9:30在野猪塘会合。从此以后,大家就没有再看到过他。虽然经过多方搜救,“狂风怒海”仍无踪影 。
3月31日接前方最新消息:今日下午,当地组织的搜索队伍,主要是当地村民,从东凹下来,于下午4点左右,在鸡头凹(当地村民发音)岩石下面的密竹灌木丛林里发现了狂风怒海的尸体。 据发现尸体的当地银龙坞村民分析,狂风怒海很可能是从27米左右高的下忍岩坠崖身亡的。此处离18龙潭景区已经比较接近,天气好的话能看到景区蒙古包,按照正常体能的话,下来需要一个来小时左右。此处离他丢弃睡袋等物品的平坑有2小时多的路程。
法医上对狂风怒海遗体进行了鉴定:狂风怒海是坠崖冻死的。

川行记忆——之八

关于流行藏歌

在九寨沟里的时候,住在树正寨当地藏民的家里,二楼,紧邻着下面的民俗文化街。闲时便可以在二楼临街的长廊向下面张望,白天的时候游人涌动,很是热闹。

那里的商业街,从本质上说和夫子庙是一样的,只不过那里卖的是各种的藏饰藏服藏刀之类的。而当夫子庙整天不厌其烦地无数便播放心太软、老鼠爱大米、大长今、神话等一系列庙歌的时候,那里也正无数便重复着那里的流行藏歌。

于是住在最临街房间的我,无时无刻不被街上N多个大音箱此起彼伏地持久熏陶着。事实上尽管我已经听到有些吐血的感觉,但最终我还是发现这些藏歌还真的挺好听的,粗旷豪放,非常直白地表达出热烈的感情。后来了解到,尽管当地人也会听汉族的流行歌曲,但是在他们心目中还是有藏族自己的顶级红星,比如容中尔甲、亚东等等,这些歌手在当地可是相当火爆的。


现在Blog放的这首歌,就是亚东的《姑娘走过的地方》。

听藏歌,有开阔胸襟的妙用,所以,了解它,你会喜欢上它的。

川行记忆——之一

7月13日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

此次行程从此正式开始。

在北京到成都的漫长火车上,认识了一位攀枝花的小妹。她刚刚高中毕业,假期到北京旅游。
虽然她年龄尚小,可还是在大家聊天的过程中每每语出惊人,让我们这些比她至少大七八岁的家伙们常常哑口无言。
聊天中她提到她的男友,比她大五六岁,已经工作了,在她初中的时候,她们就开始交往了。
这可是有些出乎我的意料了,在我的感觉中,初高中学生谈恋爱倒是没什么大惊小怪的,一般也就是同学之间而已,然而在初中的时候就找了一个比自己大五六岁的男友,却着实让我有些不能理解。
小妹还跟大家说,班里像她这样情况的,还有好几个。后来小妹说,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学校的初中部和高中部是在一起的,高二高三的哥哥会找初一初二的妹妹交朋友,因此这样的年龄差距也就不足为奇了。小妹觉得这样其实还很科学,因为到女孩子上大学的时候,男孩子已经工作了,这样在经济负担上会轻一点。
小妹对此事不以为然,对我们表现出来的惊讶感到很奇怪,她说,我们又没同居,我们又没犯法,这有什么啊,而且,我家里人早就见过我我男朋友了,对他还挺满意的。
大家哑口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