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说,当你拥有一段感情的时候,一定要学会珍惜,不要打着爱的旗号去伤害,那比恨更容易留下伤痕。 所以说,当你失去一段感情的时候,一定要学会宽容,不要视若仇敌,留下来的比拥有美好。
活着——以哭的方式笑,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
昨天看了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活着》,始终觉得没有小说里面描写的有力度,于是又回忆起余华的《活着》。 以哭的方式笑,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
作者余华这样解释“活着”: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徐福贵活着,好像就是为了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个死去。 他亲手埋葬了自己的父亲、母亲、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和年仅7岁的外孙苦根。 他身边的人一个个死去了,而他却没有这种“幸运”,他只能活着,因为这是他的命运,一头牛在犁完所有该犁的地之前,一个人在挑足他应挑的担子之前,上天是不会让他的生命提前逃离的。
在失去了其他的亲人之后,福贵与苦根相依为命,他们共同的心愿就是攒钱买一头牛。钱终于攒够的时候,苦根却已经死了。福贵一人买回了牛。那本来是一头正要被宰杀的濒死的老牛,它已经干了很多活受了很多罪,就算不杀它恐怕也活不长了,但是,因为不愿看着老牛在哭,早已不再会哭的福贵买下了它。起个名字也叫福贵。
一过10年,“两个老不死的”———徐福贵和老牛福贵———居然都没有死,他们活着。福贵赶着福贵去犁田,在吆喝福贵的时候嘴里也喊着所有死去亲人的名字,好像他们也都是些驾着轭正在埋头犁田的牛。
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个被播种的苦难都会成长为一个希望。他们就是我们自己的驭手,不管身上承受着什么,不管脖子上套着什么,不管肩上负载着什么。
[转]《旅行的艺术》旅行智慧书
这部书就像一场完美的旅程,教我们如何好奇、思考和观察,让我们重新对生命充满热情。旅行是什么,德波顿并不想急于提供答案,旅行为什么,德波顿似乎也不热心去考求。但,释卷之后,相信每个读者都会得到一种答案-这答案,既是思辩的,也是感性的,既酣畅淋漓,又难以言说,因为,它更像是一种情绪 ,令人沉醉而不自知翻开这本书,你踏上的将是一次异乎寻常的阅读旅程。深信德波顿无处不在的智慧和机智将影响甚至改变你对旅行的看法,并有可能改变你日后的旅行心态和旅行方式。 德波顿是一个知识渊厚且富有逻辑思辨能力的作者。他曾经是大学的哲学讲师,有着深厚的哲学素养,从苏格拉底、洪堡,到爱默生、尼采,他都有过系统的阅读。此外,对西方文学和艺术作品,他也有广泛的涉猎。 因此,在论及“旅行”这一近平陈词滥调的题材时,他不仅时时表现出理性的悟觉,而且还能结合福楼拜、波德莱尔等文学家的创作,参照凡·高等画家的作品,多方位地观照“旅行”、剖析“旅行”。翻开这本书,你踏上的将是一次异乎寻常的阅读旅程。
《旅行的艺术》:旅行智慧书
说《旅行的艺术》是个有诱惑气息的书名,不如说这本书作者主张的旅行,奢侈得令人吃惊。他聘请的导游是诗人波德莱尔、小说家福楼拜、画家凡·高、科学家洪堡、政治思想家伯克……《旅行的艺术》用这些名人的生平,搅拌现代人的旅途生活,使人的耳闻目睹穿越时空与历史场景交汇。
旅游已成为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之一,在自然的旷野中放纵被功利欲束缚的头脑,休闲身心。倘若寄情游山赏水朝拜古迹,陶冶性情,若有所得,就是旅游的上乘功夫了。这一层次须有自身的学养打底,方能让人的心灵与途中景物碰撞,美景如神来之笔,顷刻间点化胸中块垒。达到此层次的旅游,足以蔑视“到此一游”涂墨的粗卑,也逾越了留影在美景前的常规。某时某地的所见所思,瞬间电光火石般聚合,镌刻于记忆之中,或许会成为人生感悟之一。唯此,旅行的跋涉方升华为“艺术”。
与“艺术”对应的,理应是“审美”。《旅行的艺术》凭藉清新文字,细说审美,却“无招胜有招”,让自身学识和智慧,天马行空地游走、遐思。这本书的作者英国人阿兰·德波顿有“英伦才子”之称,三十多岁就写了六部畅销书而享誉欧美。不能否认,西方图书业的营销手段玩得花俏、娴熟。可读《旅行的艺术》后却明白,所谓“英伦才子”,倒不是浪得虚名。
在书中,一个旅程的细节就演化出一段文人逸事,孕育成一篇毫不造作的美文。用作者的话说:“宏阔的思考常常需要有壮阔的景观,而新的观点往往也产生于陌生的所在。”在机舱里见到万里白云,竟然让德波顿想起波德莱尔的诗篇《陌生人》,分尝诗人独到的孤寂感,思索就开始行走在《恶之花》作者的传记历程里;面对阿姆斯特丹街头,那个衣着色彩协调的女性,就驱动了福楼拜的旅行笔记“程序”,德波顿细说《包法利夫人》作者对埃及的迷恋,又点明异国风光对创造灵感的推波助澜。德波顿的思绪是跳跃的,文学家传记是他推崇的地理向导,科学家的人文思辨同样在他笔下表述得精彩:在马德里西班牙王室的宫殿前,德波顿推崇科学家洪堡,那是一个用好奇心突破神秘感,踏踏实实研究南美洲的学者。画家凡·高对比强烈的绘画,为法国普罗旺斯的游程涂上鲜明的色彩……可贵的是,德波顿尽管博学多识,却不是卖弄学问,“掉书袋”。他下笔随意,似乎不经意间用思维与景色交汇,又更注重思想的深度挖掘。他的敏感,常与景色交织成画,只要步入他文字的小径,就能体味这画的美。在这个意义上,本书可以说是一本旅行智慧书。它似乎着眼训练人们的审美能力。书中景色的美与文字的美交相辉映,更令人赞赏的是书中的多幅插图,黑、白、灰的色调,凝重又和谐,补充着文字的美感。“对于一片景色的真正的拥有,实质是通过有意识的努力,注意到各种元素并且了解它们的结构,只要将眼睛睁开,我们就能见到许多美景,但是这份美在记忆中存留多久,却要依赖于我们领悟它的用心的程度。”用心领悟,这就是《旅行的艺术》着意所在。
“让我们在前往远方之前,先关注一下我们已经看到的东西。”这是《旅行的艺术》全书结尾最后一句话。于是读过它的人明白了,这的确是一本旅游书,指导的是人生的旅程。它调教人们发现平实人生中对美的敏锐感觉。(文 士曾)
旅行的艺术
Jessica说,“想不通,刚才我一转头就能吻到的人,怎么才喝杯水的时间就已经两千里外那么遥远了,有时候现代交通真让人沮丧”。
福楼拜笔下,十九世纪那些相信进步、夸耀科技的人是这样描述铁路的:“有人喜形于色地说道:‘先生,我现在可以同你交谈,可就是今天上午,我还在X地。我乘火车到X地,在那里处理完事务,到X时,我又回到了这里。’”
星期天我大舅舅做生日,摆酒。我妈妈的妈妈的姐姐的儿子感叹,以前送谁谁谁去天津,好像是很远的样子,火车要开二十几个钟头——哦不,三十几个钟头呢,而现在,你(说我),飞机一部头,说回上海就回上海了。
我是在《旅行的艺术》中看到福楼拜的那段话的。《旅行的艺术》是本有趣的书,我是从王建硕那里知道这本书的。作者叫Alain de Botton,和中国人熟知的阿兰德龙(Alain Delon)同名。
看了《旅行的艺术》我不得不承认,虽然我的blog以展现心中细腻的那面为题,但Alain de Botton的细腻程度不是我可以比的。“旅馆的房间同样为我们提供了摆脱思维定势的机会。躺在旅馆的窗上,室内极静,偶尔听到酒店内电梯快速上下所发出的声响,此时此刻,我们可以忘却到达之前的一切劳顿,任思绪驰骋,品味自己曾经拥有的辉煌和曾遭遇过的落寞。面盆边用纸包着的小肥皂,小吧台上陈列的小瓶包装的酒,承诺整晚提供送餐服务的菜单,以及二十五楼下平静而又有些骚动的陌生城市的夜景等等,这全然陌生的环境能促使我们从一个新的高度来省察我们的生活”。这样的描写在书里到处都是:关于飞机窗外云海的感受,关于阿姆斯特丹机场用荷兰语写的指示牌所带来的异域风情。当然,也有个别地方是有些过头了。例如,“飞机的起飞为我们的心灵带来愉悦,因为飞机迅疾的上升时实现人生转机的极佳象征”。这就有点牵强和做作了,虽然我也很迷恋飞机起飞的感觉,甚至上瘾。
余秋雨的序说,《旅行的艺术》划分出了旅行的等级。善。关于旅行的目的,有人追求名胜古迹并与刻在各种石头木头上的字合影,有人旅行追求猎奇的经历以作为今后引人艳羡的谈资,有人仅仅是为了将来给别人看照片:看,我去过哪里哪里。
客观的说,这种或者那种的旅行方式,本是无所谓分什么等级的。就像北京的老王说的,关键是要(自己)愉快。
成年后,我能记忆起来的旅行中的令人愉快的片断,都是不那么上台面的。在长城上煮一杯热乎乎的奶茶喝是我背着几十斤的包爬长城的主要目的。关于喀纳斯,是喝完一碗加了一个蛋的酸辣汤后躺在河边的石头上晒太阳。因此当我看到Alain de Botton关于旅行中食物的说法,是很认同的:“坐在海边峭壁之巅,一边看惊涛拍岸,一边野炊,这时吃哪怕是普通的面包和奶酪也会让人神采高扬”。在新疆的时候,我还很认真地研究过马是如何大便的:先是马的屁眼逐渐张大,然后就看到两三团圆圆的粪便快速的从里面“突突”的涌出,啪的摔在地上,马的屁眼马上就又收缩至几乎不可见。马的粪便是干燥的,所以粪便摔在地上马上就碎成几块了。如果是马队,后面的马会毫不介意的一脚踩在前马刚刚屙出的屎上,就踩成扁的。相比之下,牛粪是湿的,因此拉在地上,我们会用“一坨”这个量词来形容。牛屎干了以后就风化,成为碗口大小一盘干燥的粉末状,一扬大风就没有了。
[转]大娘摔倒后—请看大陆.港.台和美国媒体的不同报道…
逗死我了,爆笑……—————————————————————————————– 中国大陆《xx日报》 今日一大娘在街头摔倒
本报讯:今日一大娘出门买菜时,一不留神摔倒,随后被路人扶起,后有人拨打110,110民警马上赶到,将大娘就近送到医院,民警忙前忙后,并且为大娘垫付了医药费。经医生诊治,只是掉了一颗门牙,没有生命危险。民警没有留下姓名悄悄走了。
记者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这两个做好事不留姓名的民警,两个小伙子羞涩地说,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任何一个民警见到都会这样做的。
记者在医院见到已经逐渐康复的大娘,大娘和家人激动地对记者说,真是要感谢110,感谢党和政府,感谢现在的好社会,感谢改革开放,要是在旧社会,这样摔一下,至少要摔掉三个门牙。病房里的老人纷纷感慨,真是遇到好社会了,要是换旧社会,别说三个门牙,恐怕连一个也剩不下了。
xx市老年人协会会长、xx市门牙医院门牙科主任提醒全市的老年朋友,出门应该留神脚下。不要轻易摔倒,老年人腿脚不便,门牙松动,特别容易摔掉。
xx市政府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办公室对记者说,这是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涌现好人好事,是学习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说明我市的三讲工作做的好,做的扎实。
正在国外访问的市领导接受电话采访时指出,从这样事情看出,我市的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是改革开放的成就,是我们团结在党中央周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不过,在这一事件中,也说明了我们的工作还是有不足之处,有的领导对群众出行的安全重视的不够。 领导最后语重心长地指出,今后群众再摔倒的时候,绝不让一颗门牙摔掉!
——————————————————————————
香港《明报》 今晨一老妪摔掉门牙(本报讯)
今晨一老妪出行时,因路面不平扑倒,摔掉门牙。路人将其扶起,对老妪的不幸表示同情。并纷纷指责港府近年来整治道路不力,在税收上的使用上和公共设施的改善上工作不力,导致市民摔倒事件发生。据记者了解,数月来,此处已有多名市民摔到,严重的需要医院到医治。
对市民摔倒事件的发生,各界对此反映不一。虽然港府发言人和特首已向摔倒市民致谦,并由公共事业局立即开始公共设施改善的工作,但各界仍有微词。自今年年出初以来,港府不仅在公共设施的投资上出现很多贻误,而且在教育以及公共卫生事业上,都显得不够主动和积极,引起市民不满。虽然在港府的努力下,经济有了复苏迹象,但由于去年港内发生的巨贾被绑架事件上,港府及警方的行动不力,使得在市民中的形象 大打折扣,令市民缺乏安全感。
——————————————————————————
台湾《xx早报》 老妪摔脱大牙!党棍再起争端!(本报讯)
今晨一陈姓老妪,出行不慎摔倒,送医院诊治时,发现门牙已不见,恐遗落在现场,针对近期多数老年人在同一处摔倒而致伤,公用局官员虽然已做出解释,但今日的摔伤事件又增加了市民的愤怒,纷纷指责公用局光吃饭不干事,挥霍纳税人的钱财,有挪 用修缮资金的嫌疑。
市民要求公用局负责道路维修的官员引咎辞职,立即公开道路修缮资金的去向,并且迁怒于民进党,指责民进党纵容党徒不务正业,致使民众受到伤害,出行缺乏安全感。而民进党发言提示市民不要轻信谣言,认为是国民党的栽赃陷害,小题大做。而国民党代主席在午间的记者招待会上却公开指责民进党不仅工作不力,更是对民众严重缺乏同情心,并且公开说:"试试摔脱你老母的大牙,看你心疼不心疼。"矛头直指民进党主席。
民进党晚间立刻也召开接着招待会,向记者详细解释了老妪摔倒事件是件普通的出行伤害事件,认为,国民党不负责任的指责完全是丧失理智的行为,并再次提出去年国民党与台岛黑社会以及民进党政治黑金事件有染的嫌疑。新党当晚也发表言论,强烈指责国民党和民进党大放厥词,发言人情绪激动,使用了"满嘴喷粪"这样的字眼。
台岛廉政公署明日将开始着手调查公用局的道路修缮资金的使用问题。并令公用局负责道路修缮的官员停职,接受调查,不久将给公众一个满意答复。
—————————————————————————-
美国《纽约时报》 六十老妪状告白宫 MAIL.JACKE
六十岁的珍尼女士,在华盛顿的街道上摔倒,门牙当场摔掉。经医生诊治,绝无修复可能,一怒之下,珍尼在征求律师的意见后,准备状告美国政府保护公民不力。要求美国政府对她摔掉的门牙予以1.3亿美金的赔偿。
联邦法院已于昨天收到诉状,根据经验,这场官司至少需要耗费五到十五年的时间。但珍尼女士表示非常有信心,并且委托加州大学物理学研究专家,仔细研究了门牙从撞击地面到从牙床脱落的全过程,得出结论,摔倒并撞掉门牙肯定和路面的不平有着必然的联系,而路面的建设和修理完全由美国政府负责。而美国的司法专家对珍尼在这场官司中的前景表示担忧,认为,导致珍尼摔倒并掉牙的原因有很多,而不光是路面的原因,并且拿出很多数据,证明一个60岁的女人摔倒在大街上的概率非常之多,美国有记载的每年摔倒并且导致门牙脱落的60岁的妇女共有一万三千四百四十一人,其中因为晕眩导致摔倒的占30.34,受外力撞击而导致摔倒的占43.33,其它等各种原因占 20.63,完全能够证明是由路面不平导致摔倒并致门牙脱落的只有5.6。这一数据显然对珍尼 女士不利。
但珍尼获得了美国女权主义者的支持,全美牙医协会也表示对珍妮的支持和同情,美国的妇女组织表态,通过珍尼的事件,可以达到促进美国政府更加关心美国人民的,而且,支持珍尼向美国政府索取巨额赔偿,该妇女组织发言人在演讲中声称,牙的作用不光是用来吃饭和美观的,它对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无法想象珍尼戴着假牙的生活的境遇,该发言人还指出,如果莱温斯基小姐象珍尼女士一样少一颗门牙,或者戴着假牙,克林顿总统还会对她有兴趣吗,她还做的了白宫的实习生吗?
全美劳动和就业者协会也对珍妮事件发表了看法,举出少一颗门牙将严重影响珍妮未来的就业机会,全美医疗救助者协会认为牙治疗价格过高,要求美国政府在这方面加大财政拨款,减少军费开支。全美假牙协会发表看法,认为假牙确实只是权益之计,不能取代真牙在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演讲结束后,共有三百多名美国妇女举着提高妇女地位的牌子以及珍妮摔掉的那颗 门牙在白宫前面 。
昨天,白宫发言人在一次非正式的讲话中,提到珍妮女士的事件,对珍妮女士的遭遇表示了极大的同情和遗憾,表示,美国宪法规定,美国政府必须为保护每一个美国公民的生命和财产而不懈努力,珍妮女士的门牙不光是珍妮生命的一部分也是财产的一部分,肯定要受到巨大的尊重。
希拉里发表讲话,同情珍妮的遭遇,并且希望能够成立全美老年门牙保护基金会, 但对妇女组织关于莱温斯基的言论表示了不同意见。
珍尼的诉讼引起了好莱坞的浓厚兴趣,21世纪福克斯公司计划投资五亿美金拍摄一部动画片,片名叫《珍尼门牙旅行记》。
[转]世界从10亿光年到0.1飞米
10亿光年
十亿光年,是一个什么概念呢?
光年,光走一年的路程。光速!它是速度公认的极限,每秒299792458米,能在眨眼间绕地球七圈半。看见么,就这么快的光,让他跑吧,跑个一年,所度量出来的距离就是一光年了。现在各位把鼠标移到屏幕的左下角,点"开始"-"程序"-"附件"-"计算器",都来动手算算它,这一年是31536000秒,一秒跑299792458米,乘出来就9454254955488000米,约等于十万亿公里吧。你说什么,简直天文数字?废话,天文上的数字当然得是天文数字啦~~~~~但这也仅仅只不过是一光年的长度。
当我们看到十亿光年以外的星星时,映入我们眼帘的那束星光已经在茫茫宇宙间飞奔了十亿年。换句话说,我们现在看到的仅仅是它十亿年之前的样子!现在的它究竟如何我们只有再等待十亿年才能看到……不寒而栗!
普遍认为宇宙诞生到现在有150亿年。所以我们可能观察到的最广阔宇宙空间的直径只可能在150亿光年这样的范围之内。150亿光年远的地方的光被我们看到时已经在宇宙间穿越了150亿年,那是宇宙诞生时的影像!!!
下面这张图是在十亿光年这样的数量级下观测宇宙,上面的每一个象素点所表现的事物都是无比古远的。
1亿光年
现在我们把视野缩小10倍,宇宙看起来还是空空如也,"星"光点点。可是,那些点点斑斑的真的是星么?
1000万光年
把眼光再降低一个数量级,那些点点看起来依然象是星星哦^_^
100万光年
近些,再近些。我靠!什么呀,这么面熟?这就是你所说的"星星"么?是星星,一堆星星。我们管它叫银河系。
10万光年
这是银河系,我们的家园。来个特写,茄~~子~~~
在10万光年这样的数量级下,我们就看见了整个的银河系。事实上,银河系的直径就是十万光年。真有哪位能发明个跟光速一边快的飞船,从银河系的这边飞到对面来个大吊角,就要十万年的时间!我靠,在这样漫长的旅程来看,人生不过朝生暮死,蜉蝣一般。但这只是对相对于银河系静止的观测者而言,船上的人员感受到的旅程其实只有数分钟。相对论呀,深了去了。
1万光年
夏夜在内蒙的草原上,平生第一次如此清晰的看见了银河,一条黯淡的光带横亘夜空。由此就能够大致估计出我们的位置,如果把银河视为一个巨大的扁盘子(饥饿者也可把它视为大饼,麻酱白糖的^_^)我们就是应该在这张扁盘子的平面上。否则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们高于或低于它,那么看到的夜空就会显得一半亮一半暗,而不是象现在这样银河光带般亘在天幕中,星星比较均匀地分布两侧了。
事实上现代研究也得出这种结论:我们的太阳系位于银河系螺旋翼内侧的边缘,距离银河系中心大约2.5万光年。于是,我们把视野收回到1万光年的数量级,聚焦在银河系若干触角般螺旋翼中的一条上面。
1千光年
密密麻麻!
100光年
再近点,还是密密麻麻!
10光年
又是密密麻麻!
1光年
等等,这是什么?
1万亿公里
再走近十倍依然雾气昭昭的一团,到底是什么嘛?
1千亿公里
这回看清楚了吧,原来是太阳系!我们在密密麻麻的星星中跋山涉水,翻山越岭认出了它,不易呀!
100亿公里
放大十倍来观察以繁星为背景的太阳系。说是繁星,其实与太阳最近的恒星——半人马座比邻星都是在4.22光年开外的。图中的亮点仅仅只是背景上离得八丈远的星星呢,并不是太阳系的一部分
10亿公里
数数看,下图里被蓝框子圈上的是谁的轨道?水、金、地……原来是地球的轨道呀!
1亿公里
地球在哪里?
1000万公里
哦呦~~~大圈套小圈呢,月球围地球转的轨道
100万公里
是什么?飞机?还是鸟?是超人?都不是……
10万公里
是地球!Home,Sweet home。
1万公里
怎么会这么巧涅?从10亿光年一路看下来正对着的竟是美国。用一万公里的视野看地球,这是神的视角。Google Earth 也能有这种效果,起始时对着的也是美国^_^
1000公里
如果我记得不错的话,地理课上教过,这是北美五大湖区中的密歇根湖,框住的城市就是芝加哥。
100公里
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芝加哥鸟瞰。并由此开始了我们人类所能够理解的数量级,开始了我们熟悉的世界。
10公里
密密麻麻,房屋,湖边的房屋。小二,上瓶啤酒,哥几个先喝着^_^
1公里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100米
呦!草地上这是什么呀,一坨?
10米
原来是一傻哥们睡得正香呐。
1米
醒醒嘿,都被偷窥啦还不知道呐。
0.1米
一米的十分之一,也叫分米,我们手所能把握的尺度。相信人类所接触的大部分物体都是在这样一个数量级的。看看你的周围,键盘、鼠标、 手机、杯子、碗……
仔细一看这哥们手上的毛还挺重的,纯爷们!
1厘米
这是他手上的皱纹细部。兴许你放大了还没他细皮嫩肉呢。做好准备,我们即将进入另一个陌生的领域——微观世界。
1毫米
手上的毛孔。可是,汗毛呢?晕!
100微米
再放大十倍,依稀可见皮肤的组织结构。我是学生物的,以前老看,见怪不怪了
10微米
一个细胞的数量级就是10微米,当然这只是一般来说。插句嘴,世界上最大的细胞是鸵鸟蛋,它是一个单独的卵细胞,数量级是分米级的,厉害吧。
1微米
疑似生物课上学过的细胞核膜,细部。
0.1微米
我靠,一看这么高度螺旋的结构就知道是染色体了。底下的洋文说:但凡人类的细胞,里面都会有23对染色体(46条)。
100埃
埃是一种长度单位,指10的-10次方米。用字母"A"顶上加个小圆圈来表示。100埃的数量级就能度量某些有机大分子的物质了。
看到这个规则的等距双螺旋结构,我想你一定能够脱口而出了。没错,这种物质就叫做脱氧核糖核酸,也就是常说的DNA。分子结构清晰可见。
1纳米
我们管10的-9次方米叫一纳米。现在为材料科学炒得火热的纳米技术就是说很多物质精细到纳米级后将表现出很多在常规数量级上所表现不出的性质来。在纳米这样的数量级下,我们连原子都可以数清了。因此,纳米级又叫原子级。
下图是组成DNA分子的原子们,它们以共价键和氢键彼此结合成庞大的有机分子。生命就在这种复杂的结合中得以体现。敬礼!
1埃
上过中学的就都应该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下图中所表示的是密布的电子云,我们能看到原子核外围的电子云比较浓。
所谓电子云,其实并不是说一个原子拥有无数个电子,象云雾般的弥漫四围。每个原子拥有的电子数都是固定的,有数的,具体依元素种类而定。这些电子行踪飘忽不定,在原子核外部乱窜。一个电子,无数法身。就把这些电子"团团转"的特点用电子云来形容了。离核近的地方出现的几率大些,云就密;离核远的地方出现的几率小些,云就稀。
10皮米
原子核外围的浓密电子云。仿佛又回到了浩瀚无边的宇宙。这样来看每个原子都像是个小宇宙,我们的世界就这样的周而复始着,不寒而栗着……
1皮米
穿过最浓的电子云,发现更近核的地方反倒清净。原来离得远了要吸引,离得近了也会排斥呢,保持一个最佳的距离才好。(挺象搞对象呦^_^)
什么?你说电子阴性,原子核阳性,异性相吸,应该越近核越密才对?别逗了!真要那样越近越吸,越吸越近,电子还不都撞到核上去,最后谁也动弹不得!
可是为什么不是这样呢?国家机密!就不告诉你,吼吼。
下图框中的斑点就是原子核。
0.1皮米
走近点,这就是传说中的原子核了。10的-12次方米叫做一皮米。在0.1皮米的数量级下看原子核就可以看出很多个球球来,它们是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
10飞米
原子核的特写。
1飞米(10的-15次方米)
质子(也可能是中子)的细部,乱七八糟一大片。未知的结构,未知的领域,那里属于上帝。
0.1飞米
无语。翻译出图片下面的洋文作为收场吧,他说:一旦我们进入下一个层次,我们将会看到什么,我们又将会知道什么?
[转]《在城市中觸摸寂寞》
很久以前看過關於李宗盛的訪談,他說,結婚以後還是寂寞的,只不過寂寞換了一種形式。其實,相愛容易,相處卻非易事。朝夕相處,兩個人卻常常相對無語,這樣的寂寞,深不見底。
人的寂寞,有時很難用語言表達。王家衛的《春光乍瀉》裏,兩個男人的感情,糾纏著糾纏著,最終找不到對方,無法重新開始。答錄機裏男人壓抑的哭泣,被風一吹就散了。千言萬語又從何說起呢?
年少的時候過得漫不經心,真正覺得寂寞,是從大學裏開始的。我們的學校很小,幾堵牆擋住了外面的市井之聲,寂靜的校園裏樹影蔥蘢,有時候上完課回到宿舍,一個人也沒有,只有窗臺上一株不知名的花在寂寞地開放。這樣的靜謐常讓我有與世隔絕的驚悸,實在受不了的時候,就逃到車水馬龍的山師東路上,雖然塵土飛揚,但我仍要深呼吸幾口,以證實自己回到了現實之中。
寂寞有時是沒有來由的。就像走在熙熙攘攘的都市街頭,有時會覺得好像是在一個陌生的地方,所有的喧鬧聲都從很遠的地方傳來,我確確實實在人群之中,可又游離於他們之外。我一個人站在那裏,就像那株不知名的花一樣,在別人的城市中寂寞地綻放。
因為寂寞,我們談情說愛,卻常常陷入更深的寂寞之中,尤其當若有若無的感情襲來的時候。
我曾經很喜歡學校旁邊的一個小咖啡吧,並非它本身別致,只因它裏面有讓我心動的靜謐和憂傷。一次,遇到一個同樣寂寞的人,聊得頗為投機,再一聊,他竟和我一個學校。學校裏人多,或許以前打過照面,誰知緣分會飄落在這個寂寞的地方。後來,在樓道上也曾碰過面,但是我們已經形同陌路,好像從來都沒見過,只是在擦肩而過的刹那,寂寞如煙,嗆得我窒息,讓我一時無法掙脫回憶的糾纏,只有惘然。
寂寞雖然不好,但是可以讓我們遠離一些傷害。因為我們的感情太柔軟,每一次的傷痛都會在心裏留下傷口,久久不能癒合。這個世界有太多尖銳的棱角,我們必須小心翼翼地避開,才不會讓自己傷痕累累。
於是,漸漸習慣了一個人的生活,習慣了聽著一個人的音樂,走過一個人的街。雙休日的時候,就背著一個大大的休閒包,幾個小時地在街上遊蕩,累了,就找個臨街的小店,然後對著窗外的陽光開始吃飯。心裏也漸漸開始明白:即使有人做伴又如何呢?女友參加工作不久就傍了個大款,小鳥依人,幸福溫馨。可是最近經常在夜裏接到她的電話,訴說著寂寞。她的那位“老公”妻子、情人兩邊跑,她只能一個人守著電視。我說那你出來吧,我們一起去喝珍珠奶茶。她卻說不行,那個人希望每天去她那裏的時候都能見到她,她不知道他什麼時候來,所以,她不能離開。我無言,這樣的幸福和寂寞都讓我心悸。
朋友常說我是個心裏有距離感的人,或許真的是這樣,因為我知道,也許在人的一生中,能找個一起沈默走路的人,並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