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山上的抽象

十一的时候又去了次紫金山,没照得些好片子, 不过发现稍抽象的感觉还是蛮好的。 天上的星星,古人的星象大球。  黑白,风雨中的飘摇。 色彩,混沌的生命。 花朵,生命的耀眼。 叶子,像是假的。

十一上海行——之二

街头

衡山路附近的酒吧真的不少。


一个藏族酒吧的门脸。


门上的这个东西还是还是相当精致的。


街头酒吧随处可见。


美国领事馆围墙上的刺,还真有些复杂。


街边满是卖大闸蟹的小店,看来上海人对这个真的很有兴趣。


窗子上的的玻璃。


上海老站?


主说:时期已满,天主的国临近了,你们悔改,信从福音吧!


这个门,有感觉。

 
这四个人,的确不认识。

十一上海行——之三

城隍庙

99年时去城隍庙的记忆,只剩下三样东西历历在目:
1.满街的金店。
2.街边大排档里接近黑色的扬州炒面。
3.街边小店卖的5块钱一件的白色汗衫。


这个庙本身应该说,很小。


这个让我想起了那个相声《拉洋片》,好奇的人总是有的,但我总是担心看这个是不是还会挨打。


豫园。

通往豫园大门的九曲桥,被十一的人流塞得满满的,要走到这里,真是“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园内有很多旅游团队,有美国的,日本的,韩国的,俄罗斯的,但是就是没有中国的,我始终没搞清楚这个缘由。
不过这个直接导致我蹭不到中国导游,也就不知道这园子的过去种种了。

注:关于豫园的龙[转]
园里的围墙,蜿蜒起伏,顶上饰以龙头,并用瓦片组成麟状,象征龙身,一垛墙如居龙游动,称为龙墙。
在我国古代,龙是封建帝王的象征,是不能随便用在建筑物上作装饰的。
豫园在建龙墙时已是清末,而且“龙”只有三,四个爪子,是为了避去“五爪金龙”之嫌。


还有,我搞不清楚这园子以前的主人到底有多牛,自家的院墙上竟盘着两条龙,胆子不小。
记得之前去过一个园子,主人想弄条龙,怕被人发现惹来杀身之祸,还要把龙遮遮掩掩的藏在角落里,哪有这般气魄。

 
整理照片的时候发现,我好像只对这个园子房顶上的东西比较感兴趣。

 
这个东西很复杂。

 
戏台。


房顶的孔雀,还是凤凰?


房顶的杨家枪。

 
不知道这个房顶上的是什么故事。

附:豫园简介

豫园坐落于上海市市区南部旧城的东北角,北靠福佑路,东临安仁街,西面与上海城隍庙和豫园商城毗邻,是著名的江南古典园林,闻名中外的名胜古迹和游览胜地,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豫园原来是明代四川布政使上海人潘允端为了侍奉他的父亲——明嘉靖年间的尚书潘恩而建造的,取“豫悦老亲”之意,故名为“豫园”。

豫园从明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开始兴建,至明神宗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完成,前后共用了18年时间。占地70余亩。17世纪中叶,潘氏的后裔逐渐衰落,园林也逐渐荒废。到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 1760年),由该地的人士集资购得豫园的一部分,并重新进行整理。清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年)豫园因年久失修,当时的地方官通令各同业公所分管并作为议事的地方,共有21个行业各占一区,自行修葺。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鸦片战争期间,英军入侵上海,盘踞在城隍庙5日,园林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清政府勾结帝国主义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英法军队又侵入城隍庙,造成了更大的破坏。新中国成立以后,自1956年起开始整修,恢复了30多亩园景。

现在的豫园可分成六大景区,每个景区都有其独特的景色。入园不久就可以看到一座大型假山,层峦叠嶂,清泉飞瀑,完若真景。假山以武康黄石叠成,出自江南著名的叠山家张南阳之手,享有“江南假山之冠”美誉。“萃秀堂”是假山区的主要建筑物,位于假山的东麓,面山而筑。自萃秀堂绕过花廊,入山路,有明代祝枝山所书的“溪山清赏”石刻。到达山顶时有一个平台,于此四望,全园景物,一览无余。 从鱼禾榭到万花楼一带,有游廊、溪流、山石等景物,多庭院小景,极具玩味。点春堂景区,园亭相套,轩廊相连,花木葱茏,泉水潺潺,包括有和煦堂、藏宝楼等建筑。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 年)上海小刀会领袖刘丽川等,曾在点春堂设立指挥部。玉华堂前的石峰——玉玲珑,是豫园的镇园之宝,被誉为江南三大名石之首,具“皱、漏、瘦、透”之美。据说是移自乌泥径朱尚书园,潘允端认为它是宋徽宗时搜罗的花石纲遗物。面对玉玲珑的是玉华堂。玉华堂内是典雅的明代书房摆设,书房的书案、画案、靠椅、躺椅等都是明代紫檀木家具的珍品。玉华堂前的白玉兰树是上海最古老的市花树。 内园原名“东园”,本来自成一体,现在辟为豫园的一部分,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占地仅2亩,山石池沼、厅堂楼观、亭台轩阁,样样俱全,园内的花墙、小廊等建筑错落有致,层次分明。“晴雪堂”是该园的主要建筑物,装饰华丽,构造精巧,玲珑剔透。堂东有溪流,与廊亭、花墙一起组成了一座小型的庭院,庭院内的景物布局紧凑,深具中国园林艺术的特色。园门外还有湖心亭、九曲桥、荷花池,亦为豫园的胜景。

散布于豫园的许多砖雕、石雕、泥塑、木刻,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十分精致。《神仙图》、《八仙过海》、《广寒宫》、《郭子仪上寿图》、《梅妻鹤子》、《上京赶考》、《连中三元》等极具文物价值和观赏价值。 豫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从建园时即和书画结缘。明代著名书画家王稚登、董其昌、王世贞、莫是龙等就曾在豫园赋诗题额、挥毫作画。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高邕、杨逸、钱慧安、吴昌硕、王一亭等在得月楼发起组织的“豫园书画善会”成了海上画派的滥觞。经过多年积累,豫园现珍藏书画、家具、陶瓷等珍贵文物数千件。

1999年在豫园建园440周年之际,江泽民同志欣然应邀为这座江南名胜题词“海上名园”。用黄山石勒刻的题词石矗立于豫园大门内,成为豫园一道最为亮丽的风景线。

十一上海行——之一

浦东

十一假期,上海小住两日。
九九年时曾上过东方明珠,那时是白天,这次,是在晚上。
拍些照片,共同分享。

 
远远看去,东方明珠。


大楼的幕墙上写着:有了道德的阳光,社会才会长青。


仰望。

 
和谐的颜色。
路上婆娑的行人。


抬头望天。


柜台里的东方明珠。


大厅里散落的星星和球体。

 
明珠上瞭望远方。

 
明珠下灯火辉煌。


远处黄浦江上游船灯光点点。

 
车流涌动。

川行记忆——之七

关于藏民的家

我们所住的藏民家,二层楼,整个都是木制的,房子所有的地方,里里外外,都画着精美的图案,非常漂亮。

据说请工匠画普通的一幅画就要一百块,这满房子的画,不知道总共要花费多少钱呀。
不过据说我们所住的藏民家年收入达五十万,家里已经有两辆车了,画画的这点钱,当然是毛毛雨啦。

下面,就给大家展示一下。


我们住的,是右手边的那一家。


先看外观。


对面二楼的风景。

 
窗户周围的东西。


龙腾云。


风驾雾。

 
房檐角下面的东西,比较粗旷。

 
进去看看。

 
巨大的金色转经筒。


神话故事?


牦牛,草地,雪山,海子。

 
男子祈求丰收?

 
女子打酥油茶?

 
河西虎跃。

 
河东狮吼。


色彩凝重,气派非凡。(这好像是主人家会客室外面的走廊,档次比较高。)

 
雕廊画栋。


简洁的图案。


花纹是立体的,油画的感觉。

 
我住的房间,床上的被子有点惭愧:)

总之,这里还的确是不错的,可以上一堂生动的美术课了。
另外,这里严格禁止烟火,在里面不要吸烟,全木质的房子,着火了可不是好玩的,单是没了这些画,就怪可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