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巡记9-大三巴牌坊

澳门 大三巴牌坊

到了澳门,最先要去看的,恐怕就是大三巴牌坊。

大三巴牌坊

但其实这个名字还是挺怪的。叫“牌坊”,它不是牌坊,它只是教堂剩下来的一面墙,只是形状类似于中国传统的牌坊。叫“大三巴”,不是对女性的不敬,而是因为原来这座教堂叫“圣保禄”教堂(葡萄牙文:São Paulo),中文音似“三八”,所以“大三巴”就是大教堂的意思。

大三巴牌坊

当年,葡萄牙人侵占了澳门,也把天主教带到了澳门。1562年,葡萄牙人历经数年,在澳门建起了这座哥特式教堂,取名“圣保禄”教堂。有意思的是,这座教堂从此与火结下了不解之缘。此后,这座教堂分别于1595年和1601年先后两次失火焚毁。烧了两次之后,葡萄牙人依然坚强,从1602年开始进行第三次修建。这一修便是33年,教堂于1635年又一次建成,这一次可是耗费巨资3万两白银,可谓珍贵至极,是当时远东最大的天主教石建教堂。然而,教堂于1835年再次惨遭大火焚毁,仅仅剩下教堂前的68级石阶及花岗石建成的前壁,别的部分都烧光了,就剩这面墙屹立不倒,直至今天。如今,大三巴牌楼也成为了澳门的标志。
Continue reading “南巡记9-大三巴牌坊”

北大湖初体验2-攻略

2010年12月31日

去雪场

从吉林市到北大湖雪场,人多的话当然是选择包车。人少的话,可以到长途汽车站坐长途车,但是没有直达车,中途要转车。需要先从吉林到口前镇,再从口前到五里河,再从五里河打个车到雪场,还有点复杂,行李多的话不太方便。

好在还有另一种方法,就是每天早上7点半,从吉林西站有一班直达雪场的班车。班车之所以设在这里是因为,在这个时间会有一班从北京到吉林的火车到站。大多数北京的滑雪爱好者会乘这趟火车来吉林,在火车上睡一宿觉,早上下火车就有班车直接到雪场,非常方便,甚至比坐飞机还方便。冬季的时候,吉林甚至会包下这趟火车的一节车厢,专供滑雪者乘坐。

一大早,我们便来到吉林西站,准备搭班车到雪场。在出租车师傅的帮助下,我们幸运地找到了班车。之所以说幸运,是因为班车并不是如想象般显眼地停在出站口旁边,而是甚至要走上5-10分钟才行。

吉林西站藏在一条很窄的小路尽头,早上的这个时候,仿佛全吉林的出租车都聚集在这里,路上路下,横七竖八全是车,塞得满满的,根本没法走路,人声鼎沸,乱七八糟,令人发指。

班车的门没有开,估计是司机师傅到出站口接人去了。车旁边逐渐聚集了几个也要搭班车的,早上天还挺冷。

这时候来了个的哥,过来拉客,可以包车去雪场。这位的哥特别牛,特别讲究方法。他并没有像一般人一样扯着嗓子喊拉客,而是先逐个聊天,摸清各人情况,然后唠家常,和平演变,最后给你算钱算时间,让你感觉不包他车就是亏钱了。终于,有几个意志率先瓦解的,拎着行李上了他的车。人家这钱真是该挣,技术活啊。

他们走了以后没有两分钟,班车司机就领着一队人马回来了,本以为坐班车每人30块,结果没要钱,我很庆幸刚才没有被和平演变。从市区到雪场,大概要一个半小时。
Continue reading “北大湖初体验2-攻略”

南巡记8-黄大仙祠

黄大仙祠

啬色园黄大仙祠是香港著名的庙宇,祠内供奉着的黄大仙相传“有求必应”。祠庙建筑庄严雄伟,极富传统特色,散发着宁静平和的气息,成为都市中远离尘嚣的一方净土。

据祠内的《赤松子自述》记载,黄大仙原名黄初平,约公元328年生于浙江省金华县兰溪市,15岁开始学道,不食人间烟火,40年后,他的兄弟到山中寻找他时,见他能指石变羊,妙臻神境。从此,兄弟俩一起修炼,双双成仙。由于他隐居赤松山,故又称“赤松仙子”。

20世纪初,道长梁仁庵等人从广东西樵山普庆祖坛奉接赤松仙子宝像来港。最初,他们在湾仔开坛阐教,奉拜赤松仙子。1921年,经仙人指点,他们选取了九龙狮子山下的龙翔道建祠。后来,信众渐多,香火日益鼎盛,成为香港著名的庙宇之一。据说黄大仙“有求必应”,签文尤其灵验。不少善信于农历新年大年初一争相抢头香,成为城中的贺岁习俗之一。

黄大仙

吝啬园。

Continue reading “南巡记8-黄大仙祠”

北大湖初体验1-到达

2010年12月30日

飞机到达长春龙嘉机场,已经是晚上9点钟了,比预定晚了近半小时。

之前查到从长春机场到吉林市的最后一班大巴是晚上9:30,必须要赶上这班车,因为已经在吉林市订好了宾馆,否则如果当晚住在长春市,会影响后面一系列的行程。下了飞机,紧赶慢赶,到了机场大巴的地方,被告知最后一班去吉林的大巴被取消了,说是因为下雪,其实最主要是因为乘客太少。

没有办法,只好包车去吉林,价格是240元,只到郊区不进城。幸好还找到一个合乘的,分担了一些费用。

当然,如果以后再去的话,就不会这么麻烦了,因为春节以后,“长春-龙嘉机场-吉林”的动车已经开通了,坐动车会方便很多。

从机场到吉林开车要一个多小时,到宾馆时已经快12点了。稍事休息,赶紧出去找期待已久的烧烤店。

马路上空荡荡的,几乎没有人,街上寒风萧瑟,巷子里的烧烤店映出温暖的灯光。

只是,吉林的烧烤确实没有哈尔滨的好吃,广大吉林人民群众现在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啊。但是无论如何,这儿的烧烤也比南京强多了。

Continue reading “北大湖初体验1-到达”

我到拉萨去过年18-哲蚌寺

哲蚌寺

从拉鲁湿地出来,终于找到地方把自行车修好了。索性决定顺便到附近山上的哲蚌寺转转。

可真是在山上,路修得还不错,但是一直是上坡,开始还能骑车,后来连推着车都喘得不行。最后干脆把车子寄放在路边的人家里,走着上。但其实路还是有点远的,再加上我们已经骑了大半天的车,体力下降,一路的坡度令人崩溃,眼看着山上寺庙不远,可就是怎么也走不到。

留着最后一口气,我们终于走到了寺庙。门口的藏民们排着长队,基本没有游客,游客不用排队,代价是10块钱的门票。正当我们走进寺院,窃喜着门票便宜,突然意识到一个令人发指的事实——眼前的这个根本不是哲蚌寺。回想起上山的路上,中间有一个岔路,我们按照远处山腰寺庙的方向,走上了岔路,殊不知在那个地方根本就看不到山顶的哲蚌寺。但是,又有谁能想到一个山上能有两个寺呢?西藏的寺还真是多啊。

这个寺庙不大,名字是乃琼寺,尽管我们也在里面参观了,但是由于当时崩溃的心情,所以——此处无照片。

乃琼寺位于哲蚌寺山坡下,是哲蚌寺的属寺,所以又被称做“乃琼护法神殿”,寺院不大,但是历史上西藏著名的佛教高等学府,有几十名僧侣。在藏语中“乃”即“地方”意思,而“琼”是“小”的意思,乃琼寺意思就是哲蚌寺下的一个“小地方”,一个小的不需要人们注意。但这乃琼寺,是历史上西藏著名的佛教高等学府,每年考中格西学位的喇嘛多出于此,现在仍是西藏的佛学院。

现在的乃琼寺建于村居之间,仅仅是个小小的四方院落,院门东开。在传说中是于公元八世纪莲花大师将凶恶的乃琼多吉札丹降伏,将其变为藏传佛教的护法神。因此乃琼寺里有西藏最神奇的一种诬师,也就是法力无边的乃琼神汉,同时也保存下来一种降神的宗教仪式。

乃琼寺院落里长廊上的众多壁画内容,几乎都跟护法和降魔,地狱与苦难相关,就是让我们这些在阳光下观看的人,都能在鬼神面前感到寒气自后背而起。

从乃琼寺出来,我们顺原路又走回了当初走错的岔路口。这里到山顶不知道还有多远,此时已经快5点了,我们崩溃的不仅是体力,精神也快崩溃了,打死也不肯再走了。索性就坐在路边,物色搭个车。寺庙快关门了,路上经过的车也不多,而且大部分的车还是藏民一家人开车来寺庙,没法搭。

幸运的是,没过太久,天使出现,有一辆车停下来愿意载我们到山顶。司机大哥到山上办事,愿意顺我们一程,要给车费,人家还不要,都是活雷锋啊。

终于,到了哲蚌寺。时间已晚,工作人员已经下班了,缺点是所有大殿都关门了,优点是免了巨额门票可以随便逛。

哲蚌寺,坐落在拉萨市西郊约十公里的根培乌孜山南坡的坳里,是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弟子降央曲吉-扎西班丹于公元1416年创建。解放前该寺僧众超过一万人,拥有141个庄园与540多个牧场,是藏传佛教最大的寺庙。整个寺院规模宏大,鳞次栉比的白色建筑群依山铺满山坡,远望好似巨大的米堆,故名哲蚌。“哲蚌”是藏语,直译为“雪白的大米高高堆聚”,简译为“米聚”,象征繁荣,藏文全称意为“吉祥积米十方尊胜洲”,它是格鲁派中地位最高的寺院。

哲蚌寺

转经筒。
Continue reading “我到拉萨去过年18-哲蚌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