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故事的露西亚

露西亚是哈尔滨中央大街上的一家小小的西餐厅,在这条令人眼花缭乱的商业街上,这家店似乎不太起眼,安静而内敛,但是它有着自己的故事。有故事的人,总是更令人着迷。

露西亚

门前的藤蔓在夏天会挂满绿叶,把整个门口包裹得严严实实,把它和外面的嘈杂隔得更远。

露西亚

墙上挂满了照片,很多照片里,会有同一个女人出现,她,就是这里的主人公。

露西亚

她不是任何意义上的达官显贵,她只是一个普通人。在店里,我找到了对主人公——她的介绍。

达维坚果·尼娜·阿法纳西耶夫娜 生平简介

1910年12月8日出生在黑龙江横道河子的一幢二层楼房内。三岁随父母来到哈尔滨。住在道里区中国五道街。1936年迁入红专街与通江街交叉处的二层楼房的新居(1993年已拆毁)。1939年至1954年曾在道里秋林任会计和会计主任。1956年曾在哈工大图书馆做俄文书籍管理员工作。1957年在道里区上游街苏联侨民会做会计工作(现科技馆所在楼)。2001年9月26日去世。

前半生她的生活是愉快而充满幸福的,后半生几乎是在上访、诉讼的苦闷和孤独中度过的。1972年12月14日她的母亲在睡眠中永世。她的精神受到很大的打击。从此几间空旷的大房子里只有她一个人和留下的家具,那架旧钢琴及许多照片在一起。对上帝的信仰和对房屋财产的守护,有力地支持着她的生命。忍受无数难以想象的艰辛顽强地活着。她不会讲中国话,仅仅几个词无法表达她所要说的事情。她非常有教养,精通英语、法语和拉丁语。这个被视作异类的高高身材的女人,对于周围无缘无故的谩骂和打来的石块,她只是停下脚步,伸长食指,拇指扣在中指上,同时圈起无名指和小指左右摆动。示意这样不对,或这样不好。同时善良而坦白的目光里也在问为什么这样做?实在疼痛难忍的时候才会用俄语问:“为什么要这样?不要这样,我只是在走路。”她的一生从没做过有伤害于他人的事。以一种平和的心态,一天一天活在哈尔滨这片异国土地竟是91年。她带着什么样的想象离开了这个陌生而并不宽容的世界呢?

从这短短的介绍中,在你的想象中,她是怎样的一个人?

她是一个生在中国并且一生都生活在中国的“俄罗斯人”。
她应该受过很好的教育,因为在那个时候她能当上秋林公司的会计主任,并且她精通英法拉等语言(遗憾的是,她不会中文)。
她很孤独,可能一生没有结婚生子,所以她母亲的去世对她打击很大。

那么,你能想象出她的遭遇吗?(以下都是个人的猜测,未经任何核实)

她可能在1954年(44岁)的时候,遇到了某些事情,因为她一下子从百货公司的会计主任变成了大学的图书管理员,这个落差是很大的。考虑到介绍中提及她的“后半生几乎是在上访、诉讼的苦闷和孤独中度过的”,她很可能是在工作中遭到陷害,或者说承担了本不该由她承担的责任,也可能是其他方面的问题而导致她失掉了工作。而即便是图书管理员这份工作,她也只做了一年,就又转到苏联侨民会去做会计了。这有可能是因为她不喜欢图书管理员这份工作,便又转回她的老本行。我觉得也有可能是她在大学这个中国人圈子里依然受到排挤,而不得不选择回到苏联侨民会这个外国人的圈子里。我们似乎能看到那种情景,一个在中国独自生活的有着外国面孔的老太太,一个当地人眼中“怪异”的老太太,孤独地一个人生活,不被人理解,甚至一直被周围的人误解和谩骂,却一直善意地面对这个世界,直到离开。

我们无法确切地知道到底有哪些事情发生在她身上,只是善意的猜测和想象。

露西亚的创办者在店里留下了这样的话:

遵照她的遗嘱我买下了她的家里的破烂什物,钱由澳大利亚的俄侨带给了她的妹妹丽吉娅。从破旧的家具、照片及衣物,仍可以看到当年她家里优雅而和谐的生活情景。我买下这些东西,只希望做一个小纪念馆,告诉活着的人们:这座亚洲唯一的欧洲式样的城市是怎么出现的,曾经生活过什么样的人,这些人在这座城市里怎么样生活着的。

我由衷地钦佩那些面对着苦难无所畏惧的人们,那些面对着伟大的建设和创造无所畏惧的人们,面对着抛弃已创造的伟大成功而被迫逃亡仍能无所畏惧的人们。不管他是什么民族。因为他和我是一样的,是人类!——永远怀念那些勇敢的创建哈尔滨这座东方莫斯科的人们!

你们离开了这座城市,你们却留下了一个伟大的灵魂!

短短的几句话,却让人感受到了豁达和力量。
这里更是一个纪念馆,关于一个人的纪念馆,也关于那个年代。

露西亚

这里的收藏中,我最感兴趣的是柜子里那些古旧的相机。这些相机也解释了那满墙照片的来由。

露西亚

令人魂牵梦绕的双反。

露西亚

看到这个台灯,我脑子里第一个冒出的词是:婀娜。

下次如果你刚好在中央大街上路过露西亚,可以进去看看这个故事,
或者跟店员聊聊,那时到底发生了什么……

西安

在西安,就觉得这张照片最有味道。

兵马俑前厅。

一个巨型的兵马俑与一个巨型的小朋友牵手,目光漠然地看着下面嘈杂而过的人群。

但,其实人群并不这么想。

所以,他们处在两个不同的世界。

兵马俑

但是,总是觉得这张照片气氛很诡异,小姑娘很像鬼娃花花子。

西塘啊西塘

人头攒动的烟雨长廊,河边密密麻麻的躺椅上,躺满了密密麻麻的人。人们局促地呼吸,佯装悠闲地品茶,丝毫不顾身旁人声鼎沸、嘈杂如织,世外桃源般的恬静,只能在心中憧憬了。

西塘啊西塘……

DSCF8306

入夜,这里才回归了应有的安静。

DSCF8319

灯影婆娑。

DSCF8318

河灯,顺水而下。

DSCF8327

墙上水中,虚实难辨。

DSCF8347

“推动人类进步,和谐天下事业”。

DSCF8366

古镇里面,总是少不了写生的学生们。

三顾亚布力4-2009年1月22日

2009年1月22日

IMG_6825

今天下午4点的火车回去,所以今天只滑半天。这个半天,我尝试单板。

不知道是雪场的单板少还是滑单板的人多,总之在我发现拿到的鞋子大了一号以后,已经没有余地再换了。迫使我不得不又多穿了两层线袜,填充空间。

对于单板,我还是心存恐惧的。一切都来自于第一次滑单板时的惨痛摔跤经历。在又短又缓的初级坡上,摔跤就像摔在水泥地上一样,五脏六腑都疼,脑子半分钟以后才能从麻木中缓过来。

IMG_6837

今天也摔了很多跤,不过还好都不算疼,因为雪实在太厚了。令人不舒服的是雪道最后的一段特别平缓,如果之前摔了跤没了速度,在这一段就只好像蜗牛一样往前蹭了。

IMG_6847

这几天温度逐天下降,今天达到最冷,而且风特别大,雪大得几乎都看不清路。

IMG_6845

让雪场的小兄弟帮忙照相,兄弟没戴手套,只照了几张手就冻僵了,我相当感激。结果回来一看照片,没有一张是完整的,都没有脚……

三顾亚布力3-2009年1月21日

2009年1月21日

早上开始,大雪就没有停过。第一趟坐缆车上高山的时候,惊喜地发现缆车下面的野雪上竟然有人艰难地在滑,看来所谓禁滑的规矩也没有那么严格。到山顶以后顺利地找到了野雪道的入口,趁还有人,赶紧去凑凑热闹。

IMG_6669

雪是好雪,可惜在我这技术上了。路不宽,但是雪真是厚。大雪还在不断地下,落在地上非常的松软。但是这雪未免也太厚太软了,对于初滑野雪的人来说,下山是一件令人挣扎的力气活。

IMG_6672

滑到山下,我已经是精疲力尽,衣服里面到处都塞满了雪,狼狈得不成样子,腿也酸得蹲不下去了。之前雪场的大哥说我肯定滑不了野雪,这不也连滚带爬地下来了嘛。以前看到有人说滑野雪重心要更靠后些,但实际区别远远不止于此。稍有不慎,雪板头便会插到厚厚的雪里,从而影响对方向的控制。而换向时也没那么容易控制,我只好不断地跳啊挑啊,把板尾换到另一个方向。当然这只是我的体会,绝非正确的要领,不然我到山下也不会如此的狼狈了。

IMG_6724

昨天的午饭,是一碗泡面解决的。自己背了碗面,中午到服务大厅的咖啡厅弄了点付费开水,再配以自带的干肠,就完美解决了。但是其实下到服务大厅有点费时间,还得穿鞋脱鞋的,挺麻烦的。今天战斗经验丰富了,在旅馆旁边买了两块蛋糕、三根香蕉,再加上水,一直背着。每次坐缆车上山都要十几分钟,饿了的话就趁这个时间吃点,完全不浪费时间。但是这考验的就是体力了,不休息,连轴转。

下面,还是看看专业选手们的英姿吧。

IMG_6753

IMG_6791

IMG_6812

今天我是到极限了,除了滑了两趟野雪之外,都一直在滑高山,从早到晚一直没停。滑得多了,也逐渐感觉在技术上有不少困惑,需要指点才行。

我住的旅馆就在繁华的商业街上,楼下的街口,每晚都会冒出来四个“大棚车”——四家临时烧烤店。这些大篷车,都是用白铁皮之类自制的,有公交车那么大,有窗有门,下面装上轮子就变成了车。白天它们被停在其他地方,晚上才会被真正的车拖到这里来。所以一到了晚上,尽管街上零下三十多度冷得要命,但是这个街口却非常热闹,四个大篷车灯火通明热火朝天,相安无事。

车上摆着几张桌子,并不局促,旁边还有有取暖的炉子,很暖和。隔壁桌是一家四口,父母和处在青春期的儿子、女儿。孩子们思想开始叛逆,讨论一些话题,父母也开通明理,并不说教。一家人其乐融融,也让旁边的我,在这个雪夜里,感觉到很温暖。

三顾亚布力2-2009年1月20日

2009年1月20日

早上到雪场,才松了一口气,今天缆车终于开了。

今天也才搞明白雪场的一些情况。大锅盔这边,从山下到山顶,总共有三段缆车。

第一段缆车属于中初级,上去大概需要10分钟,持有普通的滑雪票便可以乘坐。高山楼也就是在这一段的上面。上去以后可以换乘第二段缆车,乘坐这一段需要胳膊戴上一个高山袖标,这个高山袖标是需要单独付钱的。这一段上去大概需要15分钟左右,当地人所说的“滑高山”指的便是这一段。

第二段上去以后可以换乘第三段缆车,这段缆车通往山顶,也就是“极点”。第三段雪道好像是只有运动员可以滑,其他滑雪者不可以上去,也不可以滑,当地人所说的“滑极点”,指的便是这一段,据说非常的陡。观光者可以买一张据说180块钱的票,乘缆车上去再下来。因为必须要单独买票,所以第三段我并没有上去看过。

IMG_6436

第一眼看到这样的缆车,能不让人心里暗暗感到温暖吗。坐在这样的缆车里,才是真正的休息,可以放松,可以吃东西,可以不用担心口袋里的东西会不小心掉到山涧里再也找不回来。回想起原来坐在那种全开放的缆车上,我风雪中浑身瑟缩,吸着鼻涕的情景,我不禁感慨万千,知识改变命运啊:)。

IMG_6640

图中最右边那条雪道是二锅盔,中间靠左的那个远远的山尖,是海拔1374米的大锅盔。中间的那条雪道是野雪道。

为了热身,我先滑了两趟中级道。尽管我只滑过有限的几个雪场,但是我完全可以负责地说,这里的中级道实在是太好了。长度很长,不像一般雪场只是一个小山坡。宽度很宽,即便是初学者也不会那没紧张。雪质适中,不软不硬,而且非常均匀。坡度刚好,有稍缓的部分,也有稍急的部分。总之,我认为对于初中级的滑雪者来说,这里再适合不过了。

IMG_6470

上到高山,第一眼看到的是这个气象测量站。

IMG_6471

再往上,便是通往极点的缆车了。

IMG_6503

这里便是雪道起始的地方。往远处看,风景一片大好。同时也能比较出,这里有多高。第一次上来到这里,心里相当紧张,站在这里不由得双腿发软。这一段很陡,而且也看不到底。

IMG_6513

看着其他人一个个从这里出发冲下去,我着实运了一阵气。最终,还是鼓起勇气,出发。

实际的难度要比我预想中的容易,可能主要是雪道好。雪基本上很均匀,有高高低低的地方也都是松软的浮雪。即便是遇到类似于冰壳的部分,雪板抓地也比较稳,我很怀疑这是雪板的功劳。

地形不熟,一直往下冲,路程远比我想象中的要长得多,一个坡连着一个坡。终于到了山下,双腿酸得几乎已经站不住了。

滑过一次以后,心里有了底,之后再滑便轻松了许多。

IMG_6569

这个雪道也是大冬会的比赛道,所以运动员们也抓紧赛前这最后几天,在这里训练。

IMG_6604

雪道上插满了大回转用的杆子,第一次近距离地看到。后来我也试了试,竟也能像模像样地绕上一段,但是控制不了那么准,很难在转弯的时候刚好能压到杆。

IMG_6453

最佩服的是这些滑高山单板的运动员,即便是在一旁看着他们滑,也能感到非常的刺激。单板在这样的道上滑真的是很难,根本不敢想象摔了跤以后会是什么样子。

不得不提的是今天遇到了一位滑雪的叔叔。原本他戴着头盔和雪镜,还以为是个年轻人,结果在缆车里面碰到,一聊才发现他的女儿跟我同岁,令我惊叹不已。叔叔从北京一个人来亚布力,已经自己在这里滑一个月了。他就住在高山楼,跟运动员们一起住,一起吃食堂。这雪瘾可真是大呀,他自己说这个可能跟抽大烟一样上瘾。无论如何,一个人在山上滑一个月,除了身体上的疲累和生活上的艰苦,还是要忍受很多孤独和寂寞的吧,不禁令我暗暗佩服。

从9点滑到下午4点,一口气滑了将近7个小时,非常地尽兴。晚上回到旅馆之后,基本已经累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