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上海行——之三

城隍庙

99年时去城隍庙的记忆,只剩下三样东西历历在目:
1.满街的金店。
2.街边大排档里接近黑色的扬州炒面。
3.街边小店卖的5块钱一件的白色汗衫。


这个庙本身应该说,很小。


这个让我想起了那个相声《拉洋片》,好奇的人总是有的,但我总是担心看这个是不是还会挨打。


豫园。

通往豫园大门的九曲桥,被十一的人流塞得满满的,要走到这里,真是“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园内有很多旅游团队,有美国的,日本的,韩国的,俄罗斯的,但是就是没有中国的,我始终没搞清楚这个缘由。
不过这个直接导致我蹭不到中国导游,也就不知道这园子的过去种种了。

注:关于豫园的龙[转]
园里的围墙,蜿蜒起伏,顶上饰以龙头,并用瓦片组成麟状,象征龙身,一垛墙如居龙游动,称为龙墙。
在我国古代,龙是封建帝王的象征,是不能随便用在建筑物上作装饰的。
豫园在建龙墙时已是清末,而且“龙”只有三,四个爪子,是为了避去“五爪金龙”之嫌。


还有,我搞不清楚这园子以前的主人到底有多牛,自家的院墙上竟盘着两条龙,胆子不小。
记得之前去过一个园子,主人想弄条龙,怕被人发现惹来杀身之祸,还要把龙遮遮掩掩的藏在角落里,哪有这般气魄。

 
整理照片的时候发现,我好像只对这个园子房顶上的东西比较感兴趣。

 
这个东西很复杂。

 
戏台。


房顶的孔雀,还是凤凰?


房顶的杨家枪。

 
不知道这个房顶上的是什么故事。

附:豫园简介

豫园坐落于上海市市区南部旧城的东北角,北靠福佑路,东临安仁街,西面与上海城隍庙和豫园商城毗邻,是著名的江南古典园林,闻名中外的名胜古迹和游览胜地,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豫园原来是明代四川布政使上海人潘允端为了侍奉他的父亲——明嘉靖年间的尚书潘恩而建造的,取“豫悦老亲”之意,故名为“豫园”。

豫园从明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开始兴建,至明神宗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完成,前后共用了18年时间。占地70余亩。17世纪中叶,潘氏的后裔逐渐衰落,园林也逐渐荒废。到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 1760年),由该地的人士集资购得豫园的一部分,并重新进行整理。清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年)豫园因年久失修,当时的地方官通令各同业公所分管并作为议事的地方,共有21个行业各占一区,自行修葺。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鸦片战争期间,英军入侵上海,盘踞在城隍庙5日,园林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清政府勾结帝国主义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英法军队又侵入城隍庙,造成了更大的破坏。新中国成立以后,自1956年起开始整修,恢复了30多亩园景。

现在的豫园可分成六大景区,每个景区都有其独特的景色。入园不久就可以看到一座大型假山,层峦叠嶂,清泉飞瀑,完若真景。假山以武康黄石叠成,出自江南著名的叠山家张南阳之手,享有“江南假山之冠”美誉。“萃秀堂”是假山区的主要建筑物,位于假山的东麓,面山而筑。自萃秀堂绕过花廊,入山路,有明代祝枝山所书的“溪山清赏”石刻。到达山顶时有一个平台,于此四望,全园景物,一览无余。 从鱼禾榭到万花楼一带,有游廊、溪流、山石等景物,多庭院小景,极具玩味。点春堂景区,园亭相套,轩廊相连,花木葱茏,泉水潺潺,包括有和煦堂、藏宝楼等建筑。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 年)上海小刀会领袖刘丽川等,曾在点春堂设立指挥部。玉华堂前的石峰——玉玲珑,是豫园的镇园之宝,被誉为江南三大名石之首,具“皱、漏、瘦、透”之美。据说是移自乌泥径朱尚书园,潘允端认为它是宋徽宗时搜罗的花石纲遗物。面对玉玲珑的是玉华堂。玉华堂内是典雅的明代书房摆设,书房的书案、画案、靠椅、躺椅等都是明代紫檀木家具的珍品。玉华堂前的白玉兰树是上海最古老的市花树。 内园原名“东园”,本来自成一体,现在辟为豫园的一部分,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占地仅2亩,山石池沼、厅堂楼观、亭台轩阁,样样俱全,园内的花墙、小廊等建筑错落有致,层次分明。“晴雪堂”是该园的主要建筑物,装饰华丽,构造精巧,玲珑剔透。堂东有溪流,与廊亭、花墙一起组成了一座小型的庭院,庭院内的景物布局紧凑,深具中国园林艺术的特色。园门外还有湖心亭、九曲桥、荷花池,亦为豫园的胜景。

散布于豫园的许多砖雕、石雕、泥塑、木刻,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十分精致。《神仙图》、《八仙过海》、《广寒宫》、《郭子仪上寿图》、《梅妻鹤子》、《上京赶考》、《连中三元》等极具文物价值和观赏价值。 豫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从建园时即和书画结缘。明代著名书画家王稚登、董其昌、王世贞、莫是龙等就曾在豫园赋诗题额、挥毫作画。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高邕、杨逸、钱慧安、吴昌硕、王一亭等在得月楼发起组织的“豫园书画善会”成了海上画派的滥觞。经过多年积累,豫园现珍藏书画、家具、陶瓷等珍贵文物数千件。

1999年在豫园建园440周年之际,江泽民同志欣然应邀为这座江南名胜题词“海上名园”。用黄山石勒刻的题词石矗立于豫园大门内,成为豫园一道最为亮丽的风景线。

十一上海行——之二

街头

衡山路附近的酒吧真的不少。


一个藏族酒吧的门脸。


门上的这个东西还是还是相当精致的。


街头酒吧随处可见。


美国领事馆围墙上的刺,还真有些复杂。


街边满是卖大闸蟹的小店,看来上海人对这个真的很有兴趣。


窗子上的的玻璃。


上海老站?


主说:时期已满,天主的国临近了,你们悔改,信从福音吧!


这个门,有感觉。

 
这四个人,的确不认识。

十一上海行——之一

浦东

十一假期,上海小住两日。
九九年时曾上过东方明珠,那时是白天,这次,是在晚上。
拍些照片,共同分享。

 
远远看去,东方明珠。


大楼的幕墙上写着:有了道德的阳光,社会才会长青。


仰望。

 
和谐的颜色。
路上婆娑的行人。


抬头望天。


柜台里的东方明珠。


大厅里散落的星星和球体。

 
明珠上瞭望远方。

 
明珠下灯火辉煌。


远处黄浦江上游船灯光点点。

 
车流涌动。

川行记忆——之七

关于藏民的家

我们所住的藏民家,二层楼,整个都是木制的,房子所有的地方,里里外外,都画着精美的图案,非常漂亮。

据说请工匠画普通的一幅画就要一百块,这满房子的画,不知道总共要花费多少钱呀。
不过据说我们所住的藏民家年收入达五十万,家里已经有两辆车了,画画的这点钱,当然是毛毛雨啦。

下面,就给大家展示一下。


我们住的,是右手边的那一家。


先看外观。


对面二楼的风景。

 
窗户周围的东西。


龙腾云。


风驾雾。

 
房檐角下面的东西,比较粗旷。

 
进去看看。

 
巨大的金色转经筒。


神话故事?


牦牛,草地,雪山,海子。

 
男子祈求丰收?

 
女子打酥油茶?

 
河西虎跃。

 
河东狮吼。


色彩凝重,气派非凡。(这好像是主人家会客室外面的走廊,档次比较高。)

 
雕廊画栋。


简洁的图案。


花纹是立体的,油画的感觉。

 
我住的房间,床上的被子有点惭愧:)

总之,这里还的确是不错的,可以上一堂生动的美术课了。
另外,这里严格禁止烟火,在里面不要吸烟,全木质的房子,着火了可不是好玩的,单是没了这些画,就怪可惜的。

川行记忆——之六

7月18日

身处幻景

早上5:30多,我睡得正香,突然被叫醒,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看大家都匆忙地收拾东西,我也赶紧起来穿衣服。一问才知道刚才一个当地的藏族妇女发现了我们的营地,还过来仔细地看了看,绕着我们叽哩哇啦地说了一大通,是藏语,我们听不懂,我们的藏族向导想和她沟通,却也听不懂(原来藏语也分好多种)。我们也搞不清楚是敌是友,为安全起见,大家决定马上撤离。昨晚还听带路的向导说之前的一个晚上刚刚抓到一伙逃票入沟的人,大概五六个人,已经被送到管理局了。这让我们回忆起,在山里的时候,对讲机串台,听到另一伙人在喊着找到水源了,估计就是他们吧。他们比我们提前一天进沟,大概在晚上九十点钟,看来我们午夜左右才进沟是明智的。不过也正是因为他们被抓了,这两天管理局已经加大了防范力度,我们要更小心些了。

东西收拾好以后,我们的任务就是走到树正寨,今天晚上我们将住在寨子里的一户人家里。这时,我发现原来我已经失声了,嗓子完全说不出话来了,眼睛也肿了。或许是因为过度疲劳,或许是因为睡眠太少,总之,这恐怕是目前我身体状况最差的时候了,虽然走路还是没问题的,但是精神差很多。我的另外一个发现是,原来从昨晚开始,我们已经一直身处绝色美景之中了,只是昨晚到处一片漆黑,什么都看不见,甚至并不直到昨晚洗澡的地方有多漂亮。


第一次见到如此清澈的水。


溪水也别有风味。


山水相融。


如诗如画。


水边的花都不一般,好水养好花。


平缓激荡。

沿着栈道向树正寨走,一路美景连连,令人陶醉。水,无比清澈,而且颜色很是奇特,据说是因为含有多种矿物质的结果,经过检测这水是可以饮用的,而且对身体有益。


清晨,山间的雾气还没完全散去。


山寨就在青山绿水的包围之中。

 
远远看到对面的公路上,早晨第一批旅游车已经进沟了,沟里的游人逐渐多了起来,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混进人群进寨了。


寨子大门前的白塔群。

到了藏民的家里,一楼是临街卖工艺品纪念品的店铺,我们住在二楼。我住在二楼临街的房间,楼下游人熙攘,卖音像店铺的大音箱反复播放着几首流行的藏歌,开始还很高兴,听得津津有味,可是时间久了,就觉得吵闹非凡了。不过在二楼临街的走廊往下面的民俗街看去,也别有一番情趣。

一到住处,我们这些人的精神防线立马崩溃了,终于感觉回到了人间。已经脏得不能再脏了,我把浑身所有的衣服换了个遍,跑到后院人家里找到大洗衣盆和搓衣板,满满一大盆,洗起来很爽。不一会儿,大家洗的衣服便挂满了整个院子,花花绿绿的,很是壮观。洗完衣服,洗完澡,大家就等着吃午饭了。午饭由六哥亲自下厨,饥饿的人们每隔一会儿就跑去厨房,看看进展情况。千户万唤,终于开饭。其实也没什么好菜,但是大家一个个都狼吞虎咽,因为终于又吃上米饭了。饭后,大家解散,自行在景区游览。

九寨沟的车票虽然是要钱的,但是在沟内上车一般不查票,然而这两天风声比较紧,状况就难说了。因此坐车能做到哪里,就看我们的技术和运气了。

 
我和晓晓准备先走到诺日朗瀑布,然后在那里坐车到更里面的景点,因为那里是中转站,人多比较好混。沿路的景色实在难用语言表述,我们只是疯狂地按下相机快门。

 
明显是画。


水彩。


树在水中。


独树一枝。


如梦如幻。


青水。


水至清,还有鱼。

 
清澈。


浮木。


从水底到水面。

 
碧绿。


流淌。


树根。

这个时候我的身体状况依然很差,说不出话,浑身无力,轻装走路竟也很吃力,如果没有此等美景,我真的宁愿在家里老实地躺着。
传说中的诺日朗瀑布的确气势非凡。

我和晓晓混在人群里上了车,打算先到右支最深处的景点——原始森林,然后再一个个景点向外走。

可哪知中途换了一辆中巴车后,车上就剩下我们两个人了。这让我们非常心虚,但是已经上来了,没办法,只好硬着头皮坐在那里了。司机和乘务员在用方言说话,我们也能听懂一二,司机怀疑我们是逃票的,而乘务员说我们只背了小包,没有背大包,不像。总之,有惊无险,最终我们顺利地到达了原始森林。

我实在没有力气把这里完整地走完,我们决定只在外围转一小圈。之后,我们又混进旅行团里,一个景点一下车,基本看遍了沿路的景色。


能在这水里游泳也是造化。


远山。


色彩纷呈。


密密麻麻的鱼。

 
味道应该不错。


水,却五颜六色。

 
过于透明。

 
山水相连。


树,水下安息。

晚上回去一交流,才发现只有我们两个坐车走得最远了。晚饭是两大锅面条,我们很快就消灭光了。饭后大家聚在院子里面聊天,再喝点主人家的青稞酒,很是惬意。这家自酿的青稞酒还真好喝,里面应该还加了蜂蜜之类的,比后来我们买的青稞酒口感好多了。

六哥明天要提前回去,我们把近期不用的东西都拿出来,给六哥一起带走。减负之后,我的包轻多了,不过六哥就惨了,整整给他塞了两大包东西带走,一般人是拿不动的。

嗓子还是说不了话,吃药也没有好转的迹象,让我很担心,担心生病会影响后面的行程。

川行记忆——之五

7月17日 鬼子进村 6:00就早早起了床。

早上起来很潮湿,帐篷上都是水。

所以一出太阳,马上晒东西。
 今天白天时间比较宽松,只要在天黑之前能到垭口就行了。早饭吃得比较悠闲,把带来的大饼揪碎,泡在开水里,造成羊肉泡膜的假象,吃得很饱。

下午14:00出发,一路上感觉比昨天好多了,可能是身体已经适应了,行进得比较轻松,状态很好,一个半小时就到了垭口。

接下来就是要在垭口等到天黑再下山。

距天黑尚早,大家在垭口悠闲地休息和拍照。

远处的山也相当漂亮。

蓝色的小花。

与此同时,对下一阶段行动的准备也开始了。大家开始观察山下的地形,确定行进路线。


山下的管理站。


我们要穿过的寨子。


山下的路。
想要到沟里,我们必须从山下检查站的大门口前经过,所以必须等到那里下班以后。整个队伍被分成三个小分队,每小队间隔出发,并制定了应对突发事件(某一小队被逮到)的应对方案。


还有人做了伪装。
19:40天色见晚,我所在的第一小队首先出发。下山的速度很快,路不是很好走,植被很高,而且有很多刺。尽管我之前特意换上了抓绒衣(冲锋衣是红色的,怕太鲜艳)和冲锋裤,但依然被刺得遍体鳞伤。一路上气氛很是凝重,只管低头走路,无人说话,除了脚步声,就只剩下喘息声了。
天渐渐完全黑了下来,因为担心被人发现,所以不敢开头灯,然而在山中摸黑走夜路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恐怕只有亲身经历才能体会。
终于在23:00左右,三个小队在距山下不远的一处山坡草地上集结。虽然没有照片,但此时的情景却异常经典:夜幕下的山坡上,一群背着大包的人潜伏在草丛之中,紧张的气氛,让人心里砰砰直跳。草丛中不时飞出来晶莹的萤火虫,悠悠然在周围萦绕。大家都低声说话,其中还夹带手势。对时,好的联想是一个潜伏着即将展开行动的特种部队,坏的联想是一群藏起来即将下手的贼。
在这里看见山下有灯光,能听见拖拉机声和隐约人说话的声音。这可是完全出乎我们意料的,本以为在这个时间下面应该一个人都没有了,没想到不但有人,而且还非常热闹。于是我们决定派个三人小组下去探查情况,其中两名下山试探老乡,另一名在近处观望,一旦事情不妙,大队人马就后撤。
事情比预想的要顺利,下面的是修路的施工队,他们并不打算举报我们,最多是试探我们要不要拖拉机带,好宰我们一笔。于是观察员给我们发信号,整个队伍下山。但危险还没结束,从这里到景区还有很远的路,安全起见我们又请了施工队的一个老乡带路。这一路也是魔鬼般地行进,要以最轻的声响穿过一个寨子,时不时地会遇到人或车,还要不时地躲避,大家也都很紧张,丝毫不敢休息。这里正在修路,路面上的灰尘竟然能没过鞋子,好像走在雪里一样,尽管看不见,但可以感觉到空气中灰尘非常呛,只好拿头巾捂起鼻子和嘴,水也喝光了,没处补水。后来终于走上了栈道,栈道和公路是基本平行的,只是一水之隔,管理局的车会不时地在公路上经过,所以我们也要不时地隐蔽。栈道很窄,一米左右,要是掉下去可就惨了,摸黑走就更恐怖了,而且上面不时地有台阶,这时可以听到一片嗒嗒嗒的声音–大家都在把登山杖当盲杖使,探路呢。
凌晨1:30,终于走到了我们今天的扎营地,荷叶寨的亭子。这个时候,我的体力已经完全透支了,就想着躺在防潮垫上就睡,死也不搭帐篷了。不过稍微休息了一下,感觉本来已经如此了,再坚持一会儿也无所谓了。
终于有水了,赶紧拿壶去打这九寨沟的水,喝起来实在是爽极了,没想到在这种条件下竟然还能喝到冷饮,冰冰凉,还有点甜。身上实在太脏了,从头到脚都是黄色的了,于是水边又出现了几个人影,那是在洗澡的我们。估计能像我们光着屁股在九寨沟里洗澡的人应该也为数不多吧,呵呵。不过这水实在是太凉了,即便现在是最热的七月,可是水还是一样的冰冷刺骨,脚伸进去5秒钟再拿出来,就已经可以把人冰得哭笑不能了,然而我们还是咬牙坚持把这个澡洗完了。
早就饿过过头了,一点食欲也没有,不过担心睡了以后会胃疼,还是逼着自己吃了一块压缩饼干,然后才睡,后来事实证明,我的担心不是多余的。
到安稳地躺下,已经是凌晨2:30了,因为九寨沟里不准扎营,所以明天早上我们必须要在天亮之前起营完毕,然后装做是早上刚进来的游客,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只能睡3个小时。
Maybe this is the longest 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