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行记忆——之七

关于藏民的家

我们所住的藏民家,二层楼,整个都是木制的,房子所有的地方,里里外外,都画着精美的图案,非常漂亮。

据说请工匠画普通的一幅画就要一百块,这满房子的画,不知道总共要花费多少钱呀。
不过据说我们所住的藏民家年收入达五十万,家里已经有两辆车了,画画的这点钱,当然是毛毛雨啦。

下面,就给大家展示一下。


我们住的,是右手边的那一家。


先看外观。


对面二楼的风景。

 
窗户周围的东西。


龙腾云。


风驾雾。

 
房檐角下面的东西,比较粗旷。

 
进去看看。

 
巨大的金色转经筒。


神话故事?


牦牛,草地,雪山,海子。

 
男子祈求丰收?

 
女子打酥油茶?

 
河西虎跃。

 
河东狮吼。


色彩凝重,气派非凡。(这好像是主人家会客室外面的走廊,档次比较高。)

 
雕廊画栋。


简洁的图案。


花纹是立体的,油画的感觉。

 
我住的房间,床上的被子有点惭愧:)

总之,这里还的确是不错的,可以上一堂生动的美术课了。
另外,这里严格禁止烟火,在里面不要吸烟,全木质的房子,着火了可不是好玩的,单是没了这些画,就怪可惜的。

川行记忆——之六

7月18日

身处幻景

早上5:30多,我睡得正香,突然被叫醒,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看大家都匆忙地收拾东西,我也赶紧起来穿衣服。一问才知道刚才一个当地的藏族妇女发现了我们的营地,还过来仔细地看了看,绕着我们叽哩哇啦地说了一大通,是藏语,我们听不懂,我们的藏族向导想和她沟通,却也听不懂(原来藏语也分好多种)。我们也搞不清楚是敌是友,为安全起见,大家决定马上撤离。昨晚还听带路的向导说之前的一个晚上刚刚抓到一伙逃票入沟的人,大概五六个人,已经被送到管理局了。这让我们回忆起,在山里的时候,对讲机串台,听到另一伙人在喊着找到水源了,估计就是他们吧。他们比我们提前一天进沟,大概在晚上九十点钟,看来我们午夜左右才进沟是明智的。不过也正是因为他们被抓了,这两天管理局已经加大了防范力度,我们要更小心些了。

东西收拾好以后,我们的任务就是走到树正寨,今天晚上我们将住在寨子里的一户人家里。这时,我发现原来我已经失声了,嗓子完全说不出话来了,眼睛也肿了。或许是因为过度疲劳,或许是因为睡眠太少,总之,这恐怕是目前我身体状况最差的时候了,虽然走路还是没问题的,但是精神差很多。我的另外一个发现是,原来从昨晚开始,我们已经一直身处绝色美景之中了,只是昨晚到处一片漆黑,什么都看不见,甚至并不直到昨晚洗澡的地方有多漂亮。


第一次见到如此清澈的水。


溪水也别有风味。


山水相融。


如诗如画。


水边的花都不一般,好水养好花。


平缓激荡。

沿着栈道向树正寨走,一路美景连连,令人陶醉。水,无比清澈,而且颜色很是奇特,据说是因为含有多种矿物质的结果,经过检测这水是可以饮用的,而且对身体有益。


清晨,山间的雾气还没完全散去。


山寨就在青山绿水的包围之中。

 
远远看到对面的公路上,早晨第一批旅游车已经进沟了,沟里的游人逐渐多了起来,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混进人群进寨了。


寨子大门前的白塔群。

到了藏民的家里,一楼是临街卖工艺品纪念品的店铺,我们住在二楼。我住在二楼临街的房间,楼下游人熙攘,卖音像店铺的大音箱反复播放着几首流行的藏歌,开始还很高兴,听得津津有味,可是时间久了,就觉得吵闹非凡了。不过在二楼临街的走廊往下面的民俗街看去,也别有一番情趣。

一到住处,我们这些人的精神防线立马崩溃了,终于感觉回到了人间。已经脏得不能再脏了,我把浑身所有的衣服换了个遍,跑到后院人家里找到大洗衣盆和搓衣板,满满一大盆,洗起来很爽。不一会儿,大家洗的衣服便挂满了整个院子,花花绿绿的,很是壮观。洗完衣服,洗完澡,大家就等着吃午饭了。午饭由六哥亲自下厨,饥饿的人们每隔一会儿就跑去厨房,看看进展情况。千户万唤,终于开饭。其实也没什么好菜,但是大家一个个都狼吞虎咽,因为终于又吃上米饭了。饭后,大家解散,自行在景区游览。

九寨沟的车票虽然是要钱的,但是在沟内上车一般不查票,然而这两天风声比较紧,状况就难说了。因此坐车能做到哪里,就看我们的技术和运气了。

 
我和晓晓准备先走到诺日朗瀑布,然后在那里坐车到更里面的景点,因为那里是中转站,人多比较好混。沿路的景色实在难用语言表述,我们只是疯狂地按下相机快门。

 
明显是画。


水彩。


树在水中。


独树一枝。


如梦如幻。


青水。


水至清,还有鱼。

 
清澈。


浮木。


从水底到水面。

 
碧绿。


流淌。


树根。

这个时候我的身体状况依然很差,说不出话,浑身无力,轻装走路竟也很吃力,如果没有此等美景,我真的宁愿在家里老实地躺着。
传说中的诺日朗瀑布的确气势非凡。

我和晓晓混在人群里上了车,打算先到右支最深处的景点——原始森林,然后再一个个景点向外走。

可哪知中途换了一辆中巴车后,车上就剩下我们两个人了。这让我们非常心虚,但是已经上来了,没办法,只好硬着头皮坐在那里了。司机和乘务员在用方言说话,我们也能听懂一二,司机怀疑我们是逃票的,而乘务员说我们只背了小包,没有背大包,不像。总之,有惊无险,最终我们顺利地到达了原始森林。

我实在没有力气把这里完整地走完,我们决定只在外围转一小圈。之后,我们又混进旅行团里,一个景点一下车,基本看遍了沿路的景色。


能在这水里游泳也是造化。


远山。


色彩纷呈。


密密麻麻的鱼。

 
味道应该不错。


水,却五颜六色。

 
过于透明。

 
山水相连。


树,水下安息。

晚上回去一交流,才发现只有我们两个坐车走得最远了。晚饭是两大锅面条,我们很快就消灭光了。饭后大家聚在院子里面聊天,再喝点主人家的青稞酒,很是惬意。这家自酿的青稞酒还真好喝,里面应该还加了蜂蜜之类的,比后来我们买的青稞酒口感好多了。

六哥明天要提前回去,我们把近期不用的东西都拿出来,给六哥一起带走。减负之后,我的包轻多了,不过六哥就惨了,整整给他塞了两大包东西带走,一般人是拿不动的。

嗓子还是说不了话,吃药也没有好转的迹象,让我很担心,担心生病会影响后面的行程。

东京审判

这部片子拍得的确不错,导演的确也非常不容易,能把片子拍下来已经实属不易,看看导演的Blog,就明白他为什么说这部片子能上映就已经是成功了。
很多人在讨论这种爱国主义电影的商业模式,因为传统的爱国主义电影自然有国家政府买单,但这种带有商业性质的爱国主义电影,便很可能处在很尴尬的位置,官方未必支持,而商业投资者又未必看好,这种两不管,在我看来是造成导演举债500万才把片子拍完的根本原因。
整部电影一直笼罩在一种极其压抑的氛围之中,片中的中国人、日本人和其他国家的人,心态不同,但却都共同笼罩在这股浓郁而沉重的历史浓烟之中。
最好的人物刻画,不是好人完全好,没有缺点,坏人完全坏,没有优点,而应该是所有人所做的事情,都是与其自身特有的世界观和所处环境相符合的,这样的结果是,每个人的每一件事都是合理的,当然这未必是对的。
影片对于日本普通百姓的刻画,是可悲两个字。日本国内的老百姓,因为政府的消息控制,根本不知道战场上发生了什么,听到了些什么,却也本能地不愿承认,所以他们把仇恨宣泄到外界因素上。他们的无知,从爱国女学生兴冲冲地去参加前线慰问团,却沦为慰安妇的下场中可见一斑。从中国活着回去的日本兵,他们知道自己做了些什么,在内心深刻忏悔,而选择沉默。曾经辉煌一时的战犯们,他们最清楚发生了什么,然而他们要做最后的挣扎。
历史的真相到底在谁的手中?其实并不在法官们的手中,其真相只在历史当中,谁也无法动摇。
令我感触颇深的是政府的这种控制百姓耳目的愚民政策,竟真的可以起到如此的效果,这种力量恐怕是最强大的,令人难以致信。对于思想的控制,可以产生惊人的力量,这种力量是任何武器所难以比拟的,也是更容易产生邪恶效果的。
历史的审判,并不止是法官们将战犯们送上断头台,而更重要的是要还民众历史的真相。

相关资料:
  1945年8月15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无条件投降.
  1945年9月11日,驻日盟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签署第一号逮捕令,三十九名甲级战犯被捕。
  自此以后,麦克阿瑟连续四次签署逮捕令,118名战犯相继被捕。
  1946年1月19日,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成立。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就设立在日本战争的指挥中心号称远东战区神经中枢的日本陆军军部大厦礼堂。这里,曾经是118名战犯耀武扬威人生极境的灿烂舞台。
  二战后,1945年,断瓦残垣中的日本。一场为世界所瞩目的世纪死亡审判由此拉开序幕。
  美国、英国、苏联、法国、澳大利亚、荷兰、印度、菲律宾各盟国法官火速奔赴东京。由于中国在二战中受日本侵略战争中损失最为惨重,所以法官人员迟迟不能选定。
  焦急关头,法律奇才梅汝璈挺身而出。
  《大公报》记者肖南负责报道此次审判,国愁家恨,痛在心头。日本曾是他魂牵梦绕的地方,但是战前相爱的日本同学芳子如今芳踪何处?纵使相逢,又能如何?
  同为记者的芳子,在战争中失去了家宅和父母,和哥哥正夫寄居在北野雄一家中。正夫从中国服役归来,精神濒临崩溃,当他看到肖南的时候,眼里透出难以言喻的痛楚和悲哀……北野雄一和肖南因对战争的不同理解而发生冲突。
  世纪审判终于开庭。
  首席检察官季南出场,宣读起诉书。这位“魔鬼检察官”以强悍、雷厉风行和高压态度著称。此时,战犯大川周明突然表现异样,脱光鞋袜,拖着长长的鼻涕,两只脚肆无忌惮地搓来搓去。他伸手照东条英机光头上打了一巴掌,法庭哗然。
  宪兵将大川周明带出法庭时,他疯狂的高叫着“绞死东条英机!”法庭秩序大乱,接着辩护律师团副团长广濑一郎公开置疑所有法官的资格,战犯的疯狂和嚣张令法官们感到震惊。庭审在继续。所有的战犯都矢口否认自己有罪。
  散庭后,芳子约肖南到家里吃饭,却在楼道见到了像野兽一样嘶吼着的北野。原来弘二已被证实死在了中国战场!性格偏狭暴躁的北野雄一遂将满腔怒火发泄在肖南身上,复仇!复仇!!二人撕打在一起……
  山口正夫痛楚地看着,一言不发。国际检察局亮出了神秘王牌。前日军陆军省兵务局局长田中隆吉和清末代皇帝溥仪的相继出庭聚集了全世界的目光。皇姑屯事件、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一系列日本侵华事实和分裂中国的阴谋渐渐浮出水面。对于东条英机、土肥原贤二和板垣征四郎等战犯来说,庭上的每一分钟开始令他们心惊肉跳,度日如年……
  南京大屠杀的审判开始了。松井石根极力狡辩、抵赖、推卸、否认。中国检查组当庭展示了搜集到的证据,一幕幕惨绝人寰的事实,一幅幅触目惊心的画面一一展现在法庭及世人面前,芳子面对这些真实证据,陷入信仰坍塌的痛苦之中……
  战犯改变了策略。土肥原贤二以他多年做特务头子积累的经验,利用远东国际法庭采用英美法审判机制的漏洞,保持沉默,使得检察团及法官们无从下手。
  中国检察组从国内调派首席顾问倪征燠飞赴东京。法庭上的倪征燠咄咄逼人,冷静且机智地把对手带入自己的埋伏圈,进而一步步猎杀,最终,他不但把板垣征四郎的罪行一一揭露,还将土肥原贤二的罪行也一并揭穿。
  最令日本国民紧张,也令全世界兴奋的时刻到来了。对东条英机的审讯终于开始。广濑一郎气焰嚣张,检方一步步还击。东条英机使用各种手段为自己辩护,显然有备而来。季南的对策是声东击西,将矛头直接指向日本天皇。这手杀招让东条英机无法招架,为了保护自己的主子,东条英机只能不再抵赖,检方由此步步进逼,东条英机终于彻底溃败……
  东条英机的失利很快传遍了日本。仇恨彻底吞噬了北野雄一,北野雄一决定杀死肖南,二人剑拔弩张,一触即发之时,正夫开口了!原来,正夫在战争目睹了日军暴行,忍受不了北野弘二的人性泯灭,亲手杀死了满手是鲜血的弘二!肖南、芳子、北野雄一都惊呆了。已经陷于疯狂的北夜将正夫打死!芳子竭尽全力护着肖南,也被击中!北野雄一被打死。面对弥留之际的芳子,肖南终于说出了让她瞑目的话……
  在量刑问题上,各国法官分歧很大,梅汝璈发表了最后的讲演,在投票决定是否执行死刑时,终于以六比五险胜。
  最后的审判终于到来了,以东条英机为首的七名战犯被处以绞刑……

过去

Š

终于又弄了篇文章出来,心里畅快了不少。
很久没有在纸上推公式了,感觉很亲切,
不过过程可一点都不亲切,这年岁一大,看了公式就头痛,
推来推去的,不知个所以然。
同实验室的已经有人把毕业论文基本写完了,
我这种起步比较慢的,连一章还没凑齐,自然要抓紧了。

另外我发现我这手机照相效果实在太惨,
不过索性可一拿来当LOMO用,就看技术啦。

[转]徽州文化——第五集:田园梦想

走进徽州,如同走进一幅幅中国画。青山绿水间,群鸭戏水,渔舟唱晚,土坡田野上,桑林滴翠,牧人归迟,炊烟袅袅处,隐现着小桥流水人家。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躬耕陇亩。这是徽州人的一种长期田园生活方式,但徽州人并不完全满足于如梦田园。祖上有训,株守不可取也,要走出去,外面的世界更精彩。走出去的目标是什么?有人把人仕作为首选,“庶民之业,唯仕为尊”。
三间草屋书声响,放下扁担考一场。(徽州人)都有这种积极的思想,就是一边在劳动,只要创造一点条件,只要有考试的机会,那就要去考,考官。所以,考官在徽州来讲,是一种普遍性的,具有很大影响的一种共同性的这个要求。考不了官就要“入贾”,有人甚至把“入贾”当作第一等生业,恬静的乡村生活是好梦,坐贾行商同样是好梦。圆一切梦都必须知书达理。
这是被联合国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黟县西递村,西递的兴旺是数十代人艰苦创业才圆的梦,当年靠经营典当铺和钱庄,而成为江南六大富豪之一的胡贯三,和另外一些胡姓人物,如南飞的燕子回归后,在这个当时非常优美但又非常闭塞的地方大兴土木,建房、修祠、铺路,架桥,将这块地方建设得舒适、气派、堂皇,圆了一个“从商敛财,归隐行善”的美梦,他这样做是荣归故里,追求风光,更重要的是,他真正喜欢乡村生活,因而极其隆重的打造着自己的家园,从民居的对联上,便能看出他们寻梦的指导思想。
 “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亏来”、“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西递历经数百年社会的动荡,和风雨的侵蚀,虽然半数以上的古民居、祠堂、书院、牌坊已经毁坏,但目前西递仍保留下数百幢古民居,在青山绿水中,显得十分安静而悠闲。有人说,中国人在文化思想上是亦儒亦道。这是说的,中国人一方面积极进取,另一方面又是说,中国人在骨子里是喜欢逍遥,喜欢田园风光。从徽商的人生走向来看,这种说法相当有道理,徽商精心构筑自己的家园时,不仅仅是因为这些钱财难寻去处,实际上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孝”,对父母尽孝,对长辈重礼节,这是完美人生孝弟家风不可或缺的,自然也是田园梦想所不可少的内容。
这个小村庄名叫唐模,它是一个沿溪水而建的,非常美丽的村落,唐模的整体布局匠心独运,在村口,有一座八角亭,作为唐模村的水口,八角亭之后,是一座表彰该村进士许承宣、许承家的“同胞翰林”坊。再往里走不远,则有一片人工湖泊,这就是在徽州相当有名的“檀干园”了。
据说清代初期,唐模有一姓许的外出经商,在江南各地经营几十家当铺,但他的老母一直在家乡,年事已高,行动不便,孝顺的儿子,便想将天下绝美的西湖搬到唐模,供老母游玩。于是便斥巨资挖塘成湖,垒坝成堤,叠石栽花,并模仿着西湖,修白堤、玉带桥、湖心亭和三潭印月等名胜。
“小西湖”终于建成了,伫立堤畔塘隈,便可见湖中荷叶亭亭玉立,小桥曲径通幽,亭榭池沼,药栏花径。老母因为有美景相伴,自然心旷神怡。
唐模村在结构上异常精巧,这显然是徽商们为了田园梦想而精心打造的,在当时那个农村社会里,从伦理上和心理上,人们都会表现出对土地的根本性依恋,只不过徽州人有足够的财富成为这种理想的身体力行者。
休宁县秀阳乡溪头村的“三槐堂”是一座气势恢弘的建筑,由于年代久远,风雨侵蚀,今天看来,已经破败不堪,可当初,却是仿着皇宫里的金銮殿兴建的。据当地人介绍,当时工程未了,便有人告状,说此处有人犯上,胆敢私自建金銮殿,房子的主人赶紧在大殿左右,隔出了两间房子,说是厕所,金銮殿也就从此便名叫“茅厕厅”,个中原因,意味深长。从慈母尽孝,对皇帝尽忠,“三槐堂”的主子花了大把银子树起了99根柱子,尴尬地圆着忠孝两全的梦。
曾经有人批评徽商有浓厚的腐朽性,因为他们没有将财富用于扩大再生产,只是用于修宅买地,建造家园,这实际上是对徽商提出了苛刻的要求。其实,要指望一种经济现象,超越社会背景是不适合的,在封建社会背景下,徽商在赚得一笔钱后,选择隐逸是可以理解的。而家乡徽州,无疑是与山水对话的最佳所在。
徽州就这样一代一代地做着田园美梦。梦,并不是永恒的,当历史走向工业革命的轨道上时,天翻地覆,徽州的梦破碎了。
然而今天,当我们走近徽州时,一种印象怎么也抹不掉,那就是,徽州的美,是永恒的。

[转]徽州文化——第六集:儒学沃土

在徽州,牌坊是与民居、祠堂并列的闻名遐迩的建筑。据考证,明清时代,徽州一共有数千座牌坊,直到现在,仍存有104座,牌坊的意义有点类似西方的纪念碑,它用来旌表那些用传统价值观所判定的优秀人物。透过一座座貌似凯旋门的牌坊,能够透视徽州人的内心世界,洞彻他们的精神目标,从又一个侧面,清楚地认识徽州文化。
在东距歙县县城12华里的堂樾村的大道上,屹立着明清时代的七座牌坊。他们都属于居住于堂樾村的鲍氏,三座建于明代,四座建于清代,无非表彰父慈、子孝、妻节,其中有两座是为女人而立的节字坊。歙县妇女节烈之风特甚,据《民国歙志》记载,明清两代仅堂樾鲍氏家族就有节妇烈女59人,在堂樾村,甚至建有一座国内绝无仅有的规模比男祠还要宏伟的女祠,女祠取名“清懿堂”,取“品行清白,懿德美好”的意思。祠堂中,将堂樾鲍氏节妇烈女按世系顺序排列,让族中女性四时祭祀并奉为楷模。
徽州,不仅是财富的聚焦地,而且有坚定信奉儒学准则、身体力行的群体,因为徽州正是程朱理学的故土。朱熹,字元晦,号晦庵、晦翁,别号紫阳,他生长在福建武夷山区,5岁时跟随父亲回到徽州,一直到14岁才重回武夷山。
这是歙县的紫阳书院,当年,朱熹的父亲就在这里读书。婺源县的文公山,原名叫“九老芙蓉尖”,在山林深处,至今仍完好的保存着朱熹第四世祖朱维甫妻程氏之墓,墓碑上的字是朱熹题写的,南宋淳熙三年,时年47岁的朱熹,率族人登山扫墓,亲手栽下象征24孝的24棵杉树苗,呈阴阳八卦形,借此表达对列祖列宗的大孝之心。历经800多年的风雨沧桑,尚存16棵,这16棵参天大树,如今已被誉为江南杉王群。朱熹的祖墓有好几处,而惟独此处的这些参天大树,是朱熹留下的有生命的遗物。
朱熹在琢磨和探索自然的规律之后,真诚而旗帜鲜明的将一些社会的伦理,定义为“天道”、“天理”,人们应该“存天理,灭人欲”,这种思想在更大程度上与徽州的民风是极其合拍的,也符合徽州人的人生标准和心态。朱熹曾两度回徽州省亲,在徽州讲学,从南宋前期至清乾隆年间,新安理学在徽州走红了600多年,对徽州文化以及社会习气产生了很大影响。徽州人喜欢读书,徽商“贾而好儒”讲诚信的风气,都可以说是来自朱熹理学的重大影响,但是,这种道德标准的过分使用,必然造成了人心和情感的萎缩和坚硬,在徽州,对于义理的近乎变态的迷信,慢慢地形成了一种残酷的非人道标准,这样的结果,使大批“贞女烈妇”、“孝子贤孙”,为传统礼教而献身。当一种思想变为一种绝对的标准,用来强制执行时,实际上,已经意味着真理已经踅身而走了。
这是位于屯溪隆阜的戴震故居,在喧嚣的城市边上,它显得冷清静谧,不带尘烟。戴震是清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同时,他又是一位考据学家和自然科学家,他的一生,在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对人类的贡献非常大。
戴震,字东原,徽州休宁人,自幼生长在家乡,作为中国近古的一个大思想家,他的一生很是落魄,直到51岁时,经《四库全书》总纂纪昀的推荐,入《四库全书》馆为专职纂修。53岁那年,又赐同进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职务,不久,因积劳成疾,戴震死在任上,灵柩由夫人率子运回家乡,葬于屯溪城郊8公里处的休宁县商山乡孝敬村山头。在墓碑上横镌“隆阜戴氏”,中主刻“皇清特赐进士出身 文林郎 林院庶吉士 考东原府君 妣朱氏孺人合墓”,碑文是戴震的弟子,段玉裁的女婿,清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的父亲龚丽正所题书。墓地周围,山清水秀,阡陌连绵,墓后层峦叠嶂,苍松滴翠。如今,为了方便游人参观,当地村民自发地组织起来,出工出钱,修了一条通往墓地的山路。
作为徽州骄子的朱熹和戴震,各自的时代里代表着时代思想的高峰。(李明说)在天理和人欲这一方面,朱熹呢,他是主张天理和人欲是对立的,天理和人欲呢,也就是社会道德伦理和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戴震主张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和社会道德伦理不能分开。
他们之间的思想交锋,与其看作是一种思想的分歧,还不如看作是一种时代的进步,而且他们的思想还有大同之处,都是希望人们有来自义利与理欲恰如其分的幸福。从朱熹到戴震,我们看到了一种历史的趋势,历史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