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拉萨去过年4-排队中的布达拉

排队中的布达拉

早上起来,头还是有些疼,稍微活动剧烈,便隐隐作痛,只感觉脑袋里的血管一直绷、绷、绷地跳。

昨晚在火车站,听说现在赶上藏历新年,去布达拉宫的人非常多,很多都是各地藏民赶来拜祭。想着今天早点起来,早点去布达拉宫排队,却也拖拉到9点半才从八朗学出来。

路程不太远,走路去也可以,顺便熟悉地形。沿着北京东路往西走,没过多久,便看见远远的山上,传说中的布达拉宫。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但是气势宏伟是真的。

布达拉宫

始终觉得这个角度有点找到天安门的意思,不过,总是感觉哪里有点不太协调。

布达拉宫

走到近前,才看见令人发指的排队买票的队伍。队伍里面绝大多数都是一家老小的藏民,像我们这样的游客属于少数。藏民不太喜欢按部就班地排队,让维持秩序的武警们很头痛。排队的时候,会有将藏语的售票员在旁边卖票,能听懂的话就可以买藏民专用票,2块钱一个人。游客呢,没法买这种票,要到售票窗口买票,100块一个人。差别就是这么大,人家那是信仰,咱这是看热闹。

流量控制,每隔几分钟,放进去几个人,我们排队到11点才进去。

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由红宫和白宫组成。红宫主要是宗教活动场所和历代达赖喇嘛的灵塔,白宫则是行政办公和休息的地方。两者从外表上很好辨认,红宫外墙都涂成红色,白宫外墙都涂成白色。

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是依山而建,主体都在山腰以上,所以进院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爬山。虽然下面已经修成了坡度较缓的之字形,但是在如此海拔,爬坡实在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没走几步,便已经喘得不行,稍走快些,头痛便马上跟上来了。据我观察,即便是本地藏民,也不像我原本想象中的那样闲庭信步,依然也是喘得厉害。布达拉宫

柳暗花明的感觉,终于上到了一个大平台。

布达拉宫

然而等待我们的依然是,排队。队伍很长,折来折去好几折。看到很多藏民都是拎着个暖水瓶来布达拉宫,联想起前天晚上老阿妈给打的一暖瓶酥油茶,我一度天真地认定这种行为类似于郊游午餐,一家人出来玩,带一壶酥油茶,既解渴又填肚子。后来进去以后才明白,人家暖瓶里面装的是酥油,是用来给佛前的长明灯添油的。有些人也会带固体的酥油,这种袋装的酥油携带起来更方便,在佛前的时候只需要挖一勺添在灯里面就可以了。

布达拉宫

排队的目的,就是要进入到这里面去。

最后,附上布达拉宫的历史沿革。

  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七世纪吐蕃王朝松赞干布时期。当时称红山宫,整个宫堡规模宏大,外有三道城墙,内有千座宫室,是吐蕃王朝的政治中心。但后来因宫殿遭雷击引起火灾和战乱,公元九世纪,吐蕃王朝解体,红山宫逐渐废圮。公元九世纪至十七世纪八百年中,由于西藏长期的政治割据,以及历代的萨迦,帕竹,噶玛政权都未曾高都拉萨,红山宫一直未能重兴,成为一处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 藏传佛教噶当教派高僧琼布扎色,噶举教派楚布噶玛巴德辛协巴,络鲁教派始祖宗喀巴等不同教派代表人物在此举行过讲经等佛事活动。17世纪中叶,蒙古和硕特部首固始汗领兵进入西藏,推翻了噶玛丹琼旺布政权,于公元1642年,由五世达赖喇嘛建立了甘丹颇章政教合一政权。拉萨又成为西藏政治、宗教、经济及文化的中心。

  公元1645年,五世达赖喇嘛重建布达拉宫,1648年基本建成以白宫为主体的建筑群,并将政权中心移至布达拉宫。从此布达拉宫成为历代达赖喇嘛居住和进行宗教政治活动的场所。

  五世达赖喇嘛圆寂后,第司.桑结嘉措于1690年至1694年主持修建了以五世达赖喇嘛灵塔殿为主的红宫配套建筑群,基本形成布达拉宫的建筑规模。

  十三世达赖喇嘛在位期间,又在白宫东侧增建了东日光殿和布达拉宫山脚下的部分附属建筑。1933年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1934至1936年间修建十三世达赖喇嘛灵塔殿,与红宫结成统一整体。从17世纪开始的布达拉宫重建和增扩工程至此全部完成。

  经过1300多年的修建历史,布达拉宫形成现在的规模。整个建筑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主楼高达1117米,大小房间二千余间。布达拉宫作为历代达赖喇嘛的住驻锡地和西藏政教合一政治中心,它内部主要由达赖喇嘛宫殿,佛殿及僧院各政权机构三大部分组成。布达拉宫白宫顶层为达赖喇嘛宫殿,分东、西日光殿,其中既包括达赖喇嘛的生活起居处,书房,经堂等,又有议政、会客等场所。布达拉宫内拥有包括达赖喇嘛灵塔殿在内的各类佛殿38个,还有规定拥有175名僧人的殊胜僧院一个,主要从事达赖喇嘛的佛事活动。过去西藏噶厦政权的重要职能机构也都设在布达拉宫,宫内的东西大殿曾是重要的宗教和政治活场所。布达拉宫是藏族文化的巨大宝库,宫内珍藏的各类历史文物和工艺品数量繁多。据初步统计,现有玉器,瓷器、银器、铜器、绸缎、服饰、唐卡共7万余件,经书6万余函卷。

南大校园

自从变卖了我唯一一颗自动头——Pantex DA16-45/F4的那一刻起,我便开始怀念它了,怀念它的对焦快捷(相当于手动头),怀念它的超爽广角。

这是它的最后一组照片——南京大学。

IMGP7013-1

历史最悠久的建筑。

IMGP7065-1

灿烂的小黄花。

IMGP6900-1

百叶窗。

IMGP6942-1

白玉兰。

IMGP6941-1

漫天。

我到拉萨去过年3-入住八朗学

入住八朗学

将近晚上9点,火车终于到达拉萨。下车踏上站台,温暖的气息扑面而来,完全不似想像中的那般清澈冰冷。

拉萨火车站离市区有点远,据说专门有两路公交车是从火车站广场到市区内的。我们到的时候已经没有公交车了,站前广场边上有几辆出租车在招揽生意。

一打听价钱,到市区竟然要80块。你要知道拉萨城并不大,10块钱打车几乎可以转遍全城,所以这个80块的价格是非常夸张的。

我们又观望了一会儿,周围荒凉一片,眼前就这几辆车,似乎也没有别的选择,更何况这是在这个大年初一的夜晚。

我火车上的3个“铺友”,联络了先到拉萨的朋友,让那个朋友从城内打车来接,这样他们就可以享受“城内”出租车的价格了。

我和Emma又等了一会儿,又拉来一男、一女两个独行者,凑4个人一起打车,每人20块,终于成行。

在车上闲聊,这个女生来自广州,从西安转车而来,火车上高反不舒服,下车前还吐了。男生从江苏来,老驴一枚。“广州女”问大家各自行程,“江苏男”说要去尼泊尔,引来她一阵惊呼。她一个人来拉萨,就是等着被人“捡”去尼泊尔的,没想到刚下火车,事情就这么容易地解决了。“广州女”订的住处跟我们不一样,先下车,下车前还反复叮嘱“江苏男”,一定要跟她联系,不要丢下她,很有意思。

我们跟“江苏男”一道,入住八朗学旅馆。

我是准备在拉萨的这几天,把有名的几家青年旅舍都体验一下。之所以第一晚选择住在八朗学,是因为八朗学的确是太有名了。它创办于1984年,号称是拉萨市资历最老、名声最大的旅馆之一。你会在各种关于拉萨的书、游记和攻略中不断地看到“八朗学”这个词,这里是拉萨背包客们最早的集散地,早年被评为“世界十佳山地旅馆”。发生在这里的故事、传说更是不计其数,《藏地白皮书》里的傅真和铭基不也就是在这里相识的吗。

八朗学里面人很少,确切地说刚到那里的时候,我几乎没看到工作人员以外的人。60块钱一个小房间两个床铺,价格倒是很便宜,说起住宿条件,的确符合它“资历最老”的定位。房间里面没有取暖设施,只好再加一床被子。我的房间在三楼,对于刚下火车还没适应的我来说,背个大包爬还要爬三层楼,可要了我的老命。

稍事休息,江苏男跑过来跟我们研究晚饭的问题。这个钟点估计街上肯定没有营业的饭馆了,到二楼找旅店的老阿妈,阿妈二话没说,先帮我们打起酥油茶来,弄得我们很不好意思。老阿妈特别热情,弄了一暖壶酥油茶,我们正在外面喝着,她又端出来一大盘五颜六色“卡塞”(油炸果子)给我们吃。

出门旅行,遇到这样热情的情景,“老谋深算”的我马上警觉起来,怀疑这里是不是有什么陷阱。问这些要多少钱,哪知道人家老阿妈是坚决不要钱的,过一会儿又端出一盘“卡塞”给我们吃。此时,除了感谢,真是让我羞愧难耐,看来我是小人之心度阿妈的好意了。

其实,人与人之间本应该如此真诚,只是我们的眼睛被世俗的烟雾笼罩,失去了原有的清澈,所以我们眼中的世界,也变得浑浊了起来。

一边喝着酥油茶,我们也和江苏男聊了起来。他上身“始祖鸟”(户外顶级品牌)的冲锋衣,下身却配一条松垮随意的运动裤,行李只有一普通小背包,看他这身行头,就估计人家已经“老驴”到一定境界了。果然,这已经是他第四次进藏了,这次准备去尼泊尔。每次到拉萨都是住八朗学,可能还是怀旧吧。

他给我们讲他最开始来八朗学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给我们讲以前八朗学房间用的老板从印度带回来非常漂亮的锁,给我们讲当时每天晚饭过后大家都在走廊里面聊天喝酒的热闹情景——他在这里,拥有很多宝贵的记忆。

他早年第一次来西藏的时候,还没有青藏铁路,他从格尔木搭货车到拉萨,竟坐了一个礼拜的车。相比之下,现在的我们可是幸福多了,但是否也正因为这样,让现在的我们错过了一些宝贵的东西?

八朗学的房间,其实大多是一大间房分成三个小屋,中间只是薄薄的木板相隔。幸运的是因为人少,我所在的这一大间房只有我这个小屋有人,所以谈不上相互影响。而且临窗的床,白天可以直勾勾、火辣辣地受到阳光直射,这也算奢侈了。

我实在拿捏不准,在这里应该怎样调节出合适的睡眠温度。如果被子把身体全部捂起来,不一会儿浑身就感觉到“火烧火燎”,但只要身体稍微露出一点,不一会儿就马上“冰凉如水”。拉萨的第一夜,就在我持续的头痛和辗转反侧中,这样度过了。

不知道我是不是当时脑袋缺氧,回来之后整理照片才发现,我竟然没有照任何关于八朗学的照片,我也无法解释此事。所以,本文只好无插图。

试镜琵琶湖

新入手Pentax M40/F2.8,一款宾得80年代的超薄手动镜头。
跑去琵琶湖试拍,整体感觉良好。
颜色比较通透,至少没有以前用手动头对不准焦的问题。

IMGP7179

很喜欢这个树枝的姿态。

IMGP7192

绿色。

IMGP7224

粉色。焦外柔得有些像泼洒的油墨。

IMGP7194

紫色。

IMGP7170

逆光。颜色很干净。

IMGP7244

浓墨重彩的背景。

IMGP7264

夕阳。

IMGP7281

安静的调调。

春日阳台

周末,难得阳光明媚,阳台里面春光一片大好。
饱受冬日寒冷侵袭的植物们,逐渐有了恢复生命体征的迹象。

仙人掌

小仙人球开出小小花。

竹子

一直没搞清这到底是不是竹子。

向日葵

仅存的一颗向日葵,其余的都相继倒下了。

我到拉萨去过年2-漫漫青藏线

漫漫青藏线

天蒙蒙亮,大家开始兴奋起来。

IMGP4533-1

这不是海,尽管苍茫得像海一样。

空旷的车厢,火车安静地穿过空旷的天地,窗外的风景逐渐清晰,远处的群山逐渐露出了形状。

那一刻,纠结的心突然放松了下来,畅快,一种无法形容的畅快充满全身。

IMGP4581-1

恍惚之间,感觉到随着天边地平线太阳升起,一个蒙蒙微亮的崭新世界正迎面而来,这个世界干净、通透并且安祥,充满了希望。

IMGP4621-1

天亮了,大家都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纷纷把相机准备好,不断地对着窗外咔嚓嚓。

IMGP4640-1

我也是擦干净了左右两侧的窗子,时刻监视着两边的风景,一旦有目标,马上挪过去一阵狂拍。就这样一直左右腾挪,没过多久我就被折腾得气喘吁吁了。

IMGP4669-1

远处的雪山。

“快看,藏羚羊!”我激动地喊道,这时火车正穿过可可西里的腹地。我手忙脚乱地抓起相机拍了一张,也只是远远地抓到一个身影。我没有长焦镜头,不过即便是有,我想也很难在这种一闪即过的情形下抓拍到一张清晰的特写。

IMGP4798-1

藏驴一群。

火车在经过玉珠峰的时候,两面大多只是光秃秃的山,进入可可西里,成片的草地逐渐多了一些,也有一些小河。铁路两边零星的动物也逐渐出现了,主要有藏羚羊、藏驴和野牦牛。铁路的地基下,每隔一段距离就会有一个横向的地道,可以让两面的动物穿过铁路。

IMGP4819-1

像水彩画一样。

火车经过的时候,它们并没有太大的反应,比如奔跑或惊慌,可能它们根本就不在意,或者是已经习惯了这种变化。但无论如何,这样的经过,让我产生了某种打扰的歉意。

IMGP4883-1

优美的线条。

一直处在这种“大天大地”的景色之中,时间久了也会让人有一种孤独、苍茫的感觉。正是这些动物的存在,让人感觉到了一种生机。

IMGP4913-1

孤独的小山。

初上高原的人,都有个通病,那就是对不断升高的海拔数字很敏感。没过几分钟,就会有个人跑到车厢连接处的海拔计那看看,然后跑回来跟大家报个数字。3500了,3500了……啊……4000了,4000了……然后大家就一阵兴奋。就差派一个人常驻海拔计,实时给大家报读数了。大家一边兴奋,还一边要克制,“不能太兴奋,不然一会儿要高反了,淡定,要淡定”。尽管我之前有过一次5000米海拔的经历,但是也顶不住这种火热的气氛……这个时候,大家都是小孩子。

唐古拉海拔

传说中的海拔计,这时是在唐古拉山口。

IMGP4714-1

铁路的两旁,有时候会是这样的,用石子垒出的格子。

IMGP4751-1

青藏铁路与青藏公路基本都在一起,所以很多时候都能看到旁边平行着一条笔直的空荡荡的公路。

IMGP4557-1-2

旁边的公路上,一辆卡车孤独地跑着,看起来就像是追逐太阳。

IMGP4908-1

沿途最典型的场景。

IMGP4920-1

乌云压顶。这都是在一天,有的时候云彩露个缝,就是蓝天白云,不露缝,就成乌云了。

IMGP4988-1

有点史前世纪的意思。

IMGP5039-1

路过安多站。

IMGP5075-1

措那湖。可谓是青藏线沿途的著名景点了,号称湖边离铁路最近的地方只有20米。火车一直绕着湖边走,绕了快半个湖,才依依不舍地离开。夏天的时候,这里号称海天一色,非常漂亮。冬天湖面都结上了冰,也是别有韵味。

IMGP5140-1

那曲站,火车在格尔木与拉萨之间停下来的唯一一站。只停两三分钟,大家都迫不及待地跑到站台上放风。

IMGP5154-1

太阳快下山了,拉萨,我来了。